书名:中国人的Xing爱与婚姻(全本)

中国人的Xing爱与婚姻(全本)第3部分阅读

    因素的影响,许多关于浪漫爱的研究因忽视了现代化过程这一河因素而误人迷途。

    2第三章浪漫爱情(2)

    文奥庞的一项研究现了同一般浪漫爱与现代化关系理论相对立的证据,值得注意。他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般认为,婚姻是由以下两种力量之一締结起来的:一个是大妇在维持生活基本需要上的相互依赖,另一个是浪漫爱。前者属于传统社会的婚姻,后者属于现代化社会的婚姻,二者是此长彼消的关系。但是在他所做的一项非洲阿肯母系社会的调查中现了与上述理论不符的事实,从而对这一理论提出了挑战。阿肯母系社会有400万人口,占加纳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二。在这个社会中,两性十分平等,社会规范—向认为妇女位当经济独立,而婚姻应当建立在双方自愿和浪漫爱的基础上。妇女在举行过成年仪式盾所生的子女即厲合法,并不一定是婚生子女,离婚也很容易,因为夫龙的结合并不意味着(像西方基督教文明中那样)二人合为一人。兄妹关系反而比夫妻关系更为亲近。现代化过程并朱使阿肯社会广泛接受合法的或基督教式的婚姻形式,在这一社会的上层女性中反而出现了在经济上更加依赖于男性的倾向。(奥庞,1980年)怎样看待这一研究的理论挑战呢?如果严重地对待它,将得出浪漫爱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不够准确或根本不存在这样一种因果关系的结论。但或许这只是一个例外。库恩在《科学理论的结构》—书中曾用大量篇幅讨论这种例外现象,认为当某种现象只是零星的例外现时,还不足以威胁到整个理论结构,而一旦这种“例外现”越来越多,旧的理论结构无法加以解释时,则一种能对其加以解释的更能自圆其说的理论结构将取而代之。不知中国社会的研究是否吋容纳于浪漫爱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结构,这正是我的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第三类是关于浪漫爱作为婚姻主要原因的研究。罗布津斯卡在题为“现代波兰作为河婚姻决定因素的爱”一书中指出,在现代波兰,婚姻的决定文因素是爱,其基本目标在于满足双方的感需要。这一结论是通过对《华沙青年日报》读者及其他来源的1648名凋查对象的分析得出的。

    苏联拉里科夫将自己的研究报告题名为“仅仅靠爱?”。他现,在1。5万名调查对象中有70—80是因爱而结合的,15—20是因为人人都结婚才结婚的,因个人利益而结婚的。逬一步的凋查现,因爱而结合的人百分之百感到不幸福,因人人如此而结婚的人中幸福者占十之四五,因利益而结合的人中十个幸福对七个不幸福。作者从而得出结论,因爱而结合并不能保证婚后幸福。研究还现,在年龄较大的人当中,因浪漫爱而结合的较少,寻找生活伴侣的动机较多。

    在这一类研究中还应提到朗格的《爱在中国:13与14世纪的社会关系及实践》。文章提出,虽然中国历史上的节妇是孔教理学褒赏的形象,怛这种理想化的形象与现实中的中国妇女形象有区别。通过对元剧的分析,作者将这些作品中中国妇女的形象及其对爱的态度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赞赏美和婚前浪漫爱的,另一类是儒教理想中的贞节、孝顺、绝对服从的女性。研究认为,虽然社会舆论偏爱后者(即使是第一类况也往往要加上一个幸福的结局八但还是可以看出,在理学正盛的年代人们已经对浪漫爱有所认识。浪漫爱应当说在中国早有萌芽,但真正成为受社会规范赞许的婚姻动机还是到近现代才有的。目前的具体况究竟如何正是本文要加以探讨的问题。

    研究设计

    这项研究的样本是根据简单随机抽样的原则从北京一千万人口中抽取的,其中不包括农村户口和16岁以下的人口。具体地说,我们先在全北京16岁以上人口每人一张的户口卡中随机抽出1550人(遇农村户口即换抽紧邻其后的城市户口),在放问卷之前,由于考虑到有些年龄小的人可能尚未结婚,难以回答我们的一些问题,所以去掉了11年以后出生的500多人。在实际寄出的1000份问卷中,147份问卷因地址不洋或搬迁被邮局退间,还有4人因未婚退回了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547份,回收率为64。这在社会学的调查中已经可以被用作推论总体的依据,一般认为50的回收率即可使用,60的问收率已属上乘父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由这个样本所得到的数据能够推论到北京已婚的全体非农业人门。

    3第三章浪漫爱情(3)

    样本的基本组成况如下,男性占54。5,女性占45。5。1919年以前出生的占2。4,1920—1929年出生的占8。0,1930—1939年出牛的占22。2,1940—1949年出生的占23。1,1950年以后出生的占44。3。汉族人占94。3,少数民族的人占5。7。籍贯为北京的占38。7,北京以外的占61。3。出生地为北京的占55。6,北京以外的占44。4,员占30。1,民主党派及非党群众占69。9。

    教育程度:文肓占0。8,小学程度14。8,中学程度(包括初高中、中专中技)57。9,大学程度占24。4。

    职业:无工作的占3。1,工人占51。6,知识分子占15。9,干部占24。7,军人占1。10,农民占0。4。收入在100元(月)以下的占47。3,100元以上的占52。7。以上为研究银中的自变量。

    依变量共39个,它们是对“下列因素在你们的结合中重文要性如何”这一问题的选择答案(“重要”或“不重要”)。这39个依变量是:对方的教育程度对方的容貌,对方的身材,对方的健康程度,对方的年龄,对方的住房条件,对方是否初婚,对方是否有孩子,对方是否初恋,对方是否童贞,对方的民族,对方的职业,对方的家庭状况,对方的收入,对方的存款数目,对方的性格,对方的智力,对方的幽默感,对方是否城市户口,对方的政治面目,对方的政治表现,对方的政治观点,对方的宗教信仰对方历史是否清白,对方事业是否成功,对方的才能,对方的抱负,对方的理家能力,对方的办事能力,对方的社交能力,对方的忠实程度,对方有无海外关系,对方有无生育能力,对方是否勤俭节约,对方的身高,对方的爱好,对方有无家庭负担,双方感,双方共同语。调查对象被要求在封闭式选择答案的“重要”与“不重要”两项中选择一项,因此这些依变量都是定类变量。

    数据分析采用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卡方检定,看每个依变量受到哪些自变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是哪些因素在决定着人们浪漫爱及其他方面的考虑。第二种方法是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用以确定几个主要自变量对依变量影响的程度。

    研究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生存环境越是接近现代化,则人们越看重浪漫爱。这里面包括三项尺度:第一是时间尺度,即假设年轻者比年长者更看重浪溲爱,第二是空间尺度,即假设越是生活在大都市中的人越看重浪漫爱:第三是社会生存条件或社会经济地位的尺度,即假设那些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职业等)较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人更看重浪漫爱。

    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的第一步是通过卡方检定确定各主要自变量对依变量的影响。

    受出生年这一自变量影响(显著程度超过0。05)的有19个依变量,其中年长者指1947年以前出生者,年轻者指1948年以后出生者。

    分析后可以看出,样本中的年轻者注重的多为对象自身的特征(身材、身高等)和精神特征(性格、智力、幽默感、才能等);而年长者则更注重对象的社会特征,诸如收入、政治面目、历史清白、有无海外关系等等。虽然在“双方感”这一因素上年轻者与年长者并无显著区别,我们仍可得出年轻者比年长者更注重对象的自身素质,因而更具浪漫气质这一结论。它与年轻者比年长者更重浪漫爱这一研究假设相符。

    籍贯的影响

    受籍贯影响的依变量有5个,分析后可以看出,籍贯为北京的人认为双方感和共同语李以及对方的性格在结合过程中“重要”的频率大大超过了期望值,而外地人则更看重对方有无家庭负担及住房这类实际问河题。这一重要现揭示了都市生活对人们结合过程中是否注重吝爱的影响。

    4第三章浪漫爱情(4)

    出生地的影晌

    受出生地影响的变量有8个。

    出生地的影响与籍贯的影响呈现相同模式——北京出生的人更重感、共同语及性格等个人气质,而外地出生的人更重政治面目、政治观点等社会属性。同籍贯的影响一样,出生地的影响也反映了都市生活环境(空间)的影响。

    教育程度的影晌

    教育程度对以下9个变量有影响。

    从大学以上和中学以下两组人对不同因素的强调可以看出,虽然在许多因素的选择上二者没有差别,但在这些有差别的因素的选择上,教育程度低的人重视的是层次较低、离浪漫河调较远的因素,如是否初婚、是否童贞、有无子女及生育能文力等等。这一结果基本上符合社会地位较高者更重浪漫爱的集假设。

    职业的影晌

    职业对10个因素有影响。

    职业的区别比教育程度的区别对浪漫气质有更明显的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在结合过程中比其他职业的人更注重感、共同语等,而其他职业的人则比干部、知识分子更看重住房、收人一类物质因素,或是否初婚、童贞、有无生育能力这—类更实际的因素。

    父亲教育程度的影响

    调查对象们父亲的教育程度对以下11个因素有影响。

    父亲教育程度显示出与其他社会经济地位自变量类似的影响模式一一父亲教育程度高的人更注重配偶的个人素质及精神方面的因素,父亲教育程度低的人则更注重社会因素如政治表现及更实际的方面如是否童贞、有无生育能力等。

    父亲职业的影响

    调查对象的父亲的职业对15个因素有显著影响。

    我们在这里再次看到不同社会经济地位对浪溲气质的影响模式:父亲为干部、知识分子的人比父亲为其他职业者更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因素,而后者则相反。

    数据分析的第二步采用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对主要自变胃量(出生年、教育程度、职业)对主要依变量的影响程度作量殳的分析。三个最有代表性的依变量被选出来做分析。这三个变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感的因素,以对“双方感”在结合过程中重要与否的回答为代表;另一类是“实际”的因素,以“收人”作为经济因素的代表,以“政治面目”作为政治因素的代表。

    关于“双方感”这一因素的分析

    通过统计软件spss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的筛选,现解释出生年、教育程度、职业和双方感这四个变量的最佳模型。其中调査对象回答双方感这一因素在结合中是“重要的”与“不重要的”之比为依变量,出生年、教育程度和职业为自变量。经运算的筛除只余职业的影响,所得参数如下(括号里是从对数还原出来的真数)。

    这一参数先可以解释为自变量对依变量相对了儿何平均值的影响。也就是说:职业为干部和知识分子的比值(感因素“重要”与“不重要”之比)是平均值的0。40倍,其他职业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0。42倍。即一旦研究对象为干部、知识分子,其比值就会升高到平均值的2。40倍,一旦研究对象为其他职业者,这一比值就会降到平均值的0。42倍。

    其次,将自变量的一对取值进行比较,使它对依变量的影响更加一目了然。通过计算得到,在职业对依变量的影响中,河干部、知识分子与其他职业者的比值之比为5。7,也就是说,干部、知识分子的比值是其他职业者比值1的5。7倍,即一旦研究对象为干部、知识分子,其认为“双方感在结合中是重要的”机会是其他职业者的5。7倍。这一分析结果证实了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更重浪漫爱这一研究假设,并给出了数量的描述。

    关于“收入”这一因素的分析

    在回答“收人在双方结合中重要性如何”这一问题时,以选择“重要”,与“不重要”的频数之比为依变量,自变量是出生年,教育程度和职业。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出来的最佳模型。

    5第三章浪漫爱情(5)

    先仍看自变量对依变量相对于几何平均值的影响。上述参数显示,年长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1。63倍,年轻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0。62倍,干部、知识分子的比值是平均值的0。77倍,其他职业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1。30倍。

    再看自变量的一对取值对依变量的影响:在出生年对依变量(收入重要:收入不重要)的影响中,年长者与年轻者的比值之比为2。63,即一旦个案为年长者,则其认为“收入重要”的机会是年轻者的2。63倍。在职业对依变量帛的影响中,其他职业者与干部、知识分子的比值之比为1。69银,也就是说,一旦个案为其他职业者,其做出亩“收入重要”这一选择的机会是干部、知识分子的1。69倍。这文一分析结果证实社会地位较低者和年长者更注重实际且较缺64中国人的与婚姻又公乏浪漫气质这一研究假设。

    关于“政治面目”这一因素的分析

    在答“政治面目在双方结合中的重要性如何”时,选择“重要”与选择“不重要”的频数之比是这一分析中的依变量,自变量仍是出生年、教育程度和职业。

    将自变量对依变量的影响与儿何平均值相比:出生年:年长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1。90倍,年轻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0。53倍;教育程度:中学以下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倍,大学以上者的比值是平均值的0。88倍。在出生年对依变量(政治面目重要:政治面目不重要)的银影响中,年长者与年轻者的比值之比为3。58,河也就是说,一旦个案为年长者,则其认为“政治面目重要”的文机会是年轻者的3。58倍,在教育程度对依变量的影响中,中集学以下教育程度者与大学以上教育程度者的比值之比为1。30,即一旦个案为中学以下教育程度者,则其选择“政治面目重要”这一答案的机会是大学教育程度以上者的1。3倍。

    这一分析中,二阶的影响也较显著,对它的解释是:在相同的职业中,年长年轻的区别对依变量的影响是教育程度区别对依变量影响的1。61倍。

    这一分析结果再次证实了研究假设,即年轻者更注重浪漫爱,而年长者更注重实际,教育程度高者更富浪漫气质,而教育程度低者在配偶身上更看重那些实际的因絮。

    结论

    这项研究所获得的数据证实了最初的研究假设:生活环境越是接近现代化,人们越看重浪漫爱。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浪漫爱与现代化关系的理论。这种现象是否反映出一种文化趋同的趋势呢?

    谈到这个问题,我想引用费孝通先生最近—篇讲话中对这一问题的见解,他说,“现代化过程中的文化的多样性是会像经济不平衡性一样在展过程中逐步淡化么?望文生义地想,现代化既是全世界人民面临的共同趋势,应当包括经济的趋平和文化的趋同。事实可能比这种看法要复杂得多。”在同一篇讲话中他还说:“我还没有被人们的理想最后会趋同的理论所说服。”(《从小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人》)为了追求舒适的物质生李活,世界上各种文化的人都致力于经济的展,因为展经济银是人们达到物质富裕的惟一途径。人们在这一点上绝不会做出河其他的选择。但是文化的问题却不同,由于并没有像经济的富文裕与贫困这样一个明显的尺度(标准),就不能像说富裕是好的、贫穷是不好的那样说这种文化现象是好的、那种文化现象是不好的,或说浪漫爱是好的、讲求实际是不好的。美国人可以做出浪漫爱的选择,中国人也可以做出居家过口子、传宗接代的选择。很难说前者就是好的、后者就是不好的。

    话又说回来。我们虽然不能评论文化趋同的好与坏,却可以客观地描述趋同是否在牛…在浪漫爱这个纯属文化范畴的问题上,根据我的调查,文化趋同的现象确实在生,而且对它的解释很可能是在与现代化过程有关的因素之中,如时间的远与近,空间是否在大都市,以及社会经济地位等等。北京市民的看重浪漫爱与否如果是同这些因素联在一起的,那么当现代化和都市化过程进一步展,人们教育程度进一步提高之后,是不是会有更多的人在结婚过程中更看重浪漫爱而不是居家过日子的实际考虑呢?从这项研究的结果看,现代化过程与浪漫爱的这种关系确实存在。换之,如果中国要继续提高现代化的水平,则结婚看重浪溲爱的倾向也会展。这项研究也许可以作为文化趋同论的一个证据吧。

    1第四章独身(1)

    引

    文化最奇妙的力量在于,它能使生活在这个地球某个角落的某一群人以为天经地义的事在另一群人(生活在同一地球之上)眼中变作惊世骇俗;使某一群人以为不可或缺的东西,在另一群人那里变得可有可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中国,人人都要结婚。谁也不问为什么,谁也不知为什么,总之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似乎别无选择。即使是结婚年龄偏离中位偵前后三年这样的区区小事,也会引起大量猜测和议论,给当事人带来忧虑和忙乱。弓此同时,牛活在地球另外地方的一些人中就有故意选择独居的,就有三四十岁才结婚的(萧伯纳59岁才结婚),也没有人说他们是找不着对象故意在充硬汉。在这里,我们无意评判二者孰优孰劣,只是感慨于文化塑大造社会规范和风习的神力罢了。笔者留学美国时,有一次问起一个美国中年男子为什么没有结婚,答日不知怎么就耽搁下河来,并淡淡地加了一句:也许还是该结婚,结了婚的人责任感文会强些。我问:此话怎讲?答:听说结了婚的人去投票选举的比单身者多。如果这就是位当结婚的理由,那结不结婚真是无所谓了。目前美国每四个家庭中就有一个单身家庭,独居的人口正在迅速膨胀。1970至1978年间,美国14至34岁之问的独身人数几乎增长三倍一一从150万增加到430万。据统计,加拿大的单身家庭在家庭总数中也占到五分之一。这些人中许多并非被迫独居,而是自愿的。当然,结婚的重要性在中西两种文化中的差别还同许多其他条件联系在一起,例如,在西方,单身并不意味着没有性生活,但在中国,婚姻几乎是性生活惟一被允许的途径,这恐怕也是在中国人人要结婚的原因之一。

    这项研究以独身者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他们的组成成分,他们的生活经历,独身的原因,他们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感觉和看法以及周围环境的压力等等。在中国独特的社会环境中,他们还会遇到一些独特的问题,文中还包括他们对这些问题的态度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期望。

    文献综述

    关于独身原因的研究

    凯斯的研究报告指出,尽管独身者的比例在上升,社会科学和家庭社会学家却往往忽略了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或者只将独身现象当做婚姻的剩余或异常行为来看待。他认为,独身现象有两个模式,一个是传统模式,一个是先锋模式。当然,这两种模式中,前者是指银想结婚而没有结成婚的,后者则指故意(或自愿)选择不结婚河这种生活方式的。

    康纳尔在西欧社会与口本社会的比较研究中现,西欧独身女性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因经济状况困窘难以出嫁的,另一种是故意选择了事业而放弃了婚姻的。对日本前工业化时期(1671至1871年)的研究却呈现出另一图景:那时独身女人是极为少见的,并没有人因经济原因嫁不出去,妇女也没有什么事业可作,于是她们全部都结婚。作者认为应当对欧洲为什么会出现相当数量的独身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斯泰因的专著提到,在1970年,美国研究生毕业或肄业及收入年均二万美元以上的女性中有五分之一没结过婚,而这个比例在没上过大学的女性中仅占二十分之一。由此看来,独身女性在教育程度和经济收入上均高于一般女性。

    施莱辛格等人将独身女性分为两类,他们现在老年女性组中以寡居者为主,而年轻女性多为独身者和离婚者。单身者有25生活在贫困中,其中住在小城镇和农村的比住在大城市的更为贫困,而以住在大城市郊区的最为富有,有色人种比白种人更为贫困,在小于20岁和大于80岁的年龄组中,有66的人陷于贫困。对于年轻女性来说,有无工作、教育程度和年龄可以解释其经济状况,对于老年妇女来说,是否有一处以上的生活来源、种族和教育程度可以解释其经济状况。总的看来,女性独身者比男性独身者更为贫困,她们大多收人较低或依靠前夫生活。

    2第四章独身(2)

    对单身者生活满意度的调查

    洛温斯坦等人的抽样对象为35至65岁的单身女性包括三种况:离婚者、寡居者和从未结过婚的人。调查现影响独身者生活满意度的5个主要因素是:健康状况,自我感觉不孤独,有女邻居,短期朋友较多,工作专心努力。调查还表明,样本中50的调查对象承认有性要求(已得满足或未得满足),另外50说自己没有性要求。两种人在生活的满意度上并无显著区别。在无子女的单身女性中,有25的人表示遗憾,似并不一定影响生活满意度。总的看来,调查对象中生活满意度低的占15,这一比例同全国抽样(即一般人)的这一比例相似。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有些女人在没有性生活、婚姻和作母亲这些一般认为不可缺少的需要的况下仍然可以过她们自己认为满意的生活。

    考克拉姆等人的研究证明,影响从未结过婚的人的生活满意度的最重要因素为:自我评价,社会支持,孤独感。男女略有区别,对单身女性影响最大的是孤独感和有无其他社会关系,对男性最重要的因素是自我评价和社会交往。鲍克特则现,单身女性比单身男性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要高,只是从未结过婚的人除外。原因是单身女性比单身男性有更多的朋友和社会支持。此外,研究还现,年龄和工资的增长对独身者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比预期的要大。

    卡甘等人将调查对象分为从未结婚者、离婚者和再离婚者三组。研究现,再离婚与从未结婚的男性孤独感和与世隔绝感最重。解决孤独的途径各不相同:再次离婚申的女性倾向于参加社会运动,男性则倾向于寻找新的伴侣,而罾从未结婚者倾向于保持现状,不作任何改变。最使人减少孤独河感的事对男性单身者来说是性,对女性单身者来说是工作和文事业。此外,再次离婚女性中有过抑郁症经历的最多,女性哭泣的频率较高,男性患有性病和血压病的较多,吸毒者较多。但是总的看来,独身者吸毒酗酒的现象并不普遍。

    独身者与己婚者的区别

    卡甘曾研究过独身者同已婚者及其他社会人群的区别。从家庭背景上看,独身者比已婚者的家庭和谐程度要差些。从生活方式与闲暇时间的支配上看,独身者每周出门的次数比已婚者要高,主要内容为看朋友、下饭馆和看电影,但很少串亲戚。已婚者出门的主要内容依次为看朋友,下饭馆和串亲戚,却很少看电影,两种人共同的日常娱乐都是看电视。

    摩根哈根等人的研究指出,过去的研究证明,已婚者的死亡率比起各类单身者为低。1959至1961年的—项调查表明,死亡率按高低排列依次为:离婚者,寡居者,从未结婚者,结婚者。1979年的调查现况生了一些变化,其中主要是离婚者的健康状况比过去提高了,但寡居者的健康状态比过去下降了,从未结婚者的健康状况也比过去有所下降。

    对独身者的看法

    斯托克等人以澳大利亚已婚男女为对象,调查他们对30岁以上未婚女人的看法。35的调查对象称她们为“老chu女”,同时,认为别人会使用这种称呼的占66。河男性调查对象的态度比女性更加严厉,认为“到30岁还没有文男人”,一定是有什么缺陷。但是,有31的研究对象认为,有些女人对有没有男人、婚姻和子女是不看重的。

    波尔纳以“宁死不结婚”为题,阐述了人众传播媒介对青少年产生的种影响:由于在大众传播媒介中,英雄人物多为单身男人,致使男青年们容易把英雄与独身者联系在一起,而同结婚相对立,因而激对婚姻的否定态度。

    调查的样本、方法及结果

    由于独身者在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小,难以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这项研究是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取得样本的。具体做法是,在报刊上刊登广告,征求志愿者参加调査。用这种方法共征集到47位独身者,全部是北京市民。调查采用深入访谈、了解个案史的方法进行,因而属于定性的研究。

    3第四章独身(3)

    经过对调查得来的资料所作的分析研究,我们将目前的独身现象概括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是对男女两性均无兴趣的独身,第二类是对异性有兴趣的独身,第三类是对同性有兴趣的独身。第一、三两种类型属于选择性质的独身,即真正的独身,第二种类型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被迫性质的独身,即假性的独身或暂时的独身。第二种类型的独身又可细分为两类,即(一)浪漫型(先锋型)独身,(二)保守型(传统型)独身。

    独身(一):对两性均无兴趣

    调查对象中有一部分人属于这个类型。他们有的已届中年,有的还很年轻,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家庭背景既有河干部,知识分子,也有工人、农民,本人工作有科技人员、公女司职员、药剂师、司机等。

    这类独身者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当听到“独身”这个字眼时先联想到的词是“轻松”、“自由”,而不是“孤独”、“痛苦”等等。

    他们为什么选择独身?高度概括地说,是为了保存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心世界和生活天地。一位23岁的独身女性说:看到大多数父辈的人们终日为子女忙碌,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目标,我不愿走他们的路,不愿为孩子牺牲自己的生活。她补充说:有人劝过我可以只结婚不生孩子,但我认为两个人的生活和一个人的生活还是有质的不同,即使只有两个人生活在一起,仍会有受打扰的感觉。他们把结婚视为负担和枷锁。一位年仅20岁但自称确经深思熟虑做出这种选择的男性将独身的好处概括如下:“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自己到哪里去了,既可以尽纵容自己的陋习,又不需要容忍别人的坏习惯,有更多的私人权利,有更多的自由培养个人兴趣,有更多机会了解自己的需要,当你疲倦或绪不稳时,没有人会马蚤扰你,有较多的宁静,没有摩擦,比婚姆生活有较多尝试新体验的机会,可以随意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没有小孩在你身上撤尿。”

    这种类型的独身者“自我”的意识十分强烈,他们给人的印象是有一个不容第二个人随意涉足的一个人的世界。一位独身女性说,“我需要安宁,需要—个孤独的人生,需要一个美丽的天地。孤独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美。”他们特别看重这个一个人的世界,绝不愿意任何外人一哪怕是最令他们崇敬、喜爱和亲近的人一走进这个世界。

    据观察,这种类型的独身者的内心世界绝不是悲惨的、痛河苦的、孤寂的,他们兴致勃勃地生活着,轻松愉快,怡然自文得,具有一种常人中见不到的“仙气”,一种清静、淡泊的内集心世界,心理显得很平衡。他们陶醉于这个世界的恬静、安适,自得其乐。有一位被调查者写道:“我纳闷,人们为什么看不到婚后的不幸,而总以为单身生活是一个悲惨无比的世界。”他们的主张和做法虽然在多数人看来是“走极端”的,但从他们身上完全看不到极端份子常有的焦躁、激烈、严厉和过分的狂热,有的却是丰满、完善、恬淡和祥和。他们不像世七许多人那样,或者还在上下求索,寻找关于人生道路的答案,或者从来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而像是解开了这个斯芬克斯之谜,因而沉浸在获得答案后的满足、喜悦之中,没有还在追寻答案的人们的焦虑和彷徨。

    这类独身者如何对待和?调查现,两性之间的感在此类独身者心目中被放在极不重要、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不会超过友谊,他们对也看得很淡漠,不会超过其他,如食欲、求知欲等等。有一位男性独身者说:“这种不是离不了的,它只是生理反应的一部分,不是生活的全部,没什么了不起的。”一位女性独身者说:“我认为不太重要,我没有什么。”另一位女性说,“这种事与我无缘,我不向往这种事。这种事在我心中没有位置,我即使成家也是为了双方互相照顾,我确实没有这种,不能因为别人都这样做我也这样做。”女性未经开启的或许能永远处于未知状态,而男性从心理上可以对两性均无兴趣,但生理的还是会有的。一位男性独身者承认:“我是凡人,有时是强烈的,但我的理智能够克服我的本能。”另一位男性也用了“克制”这~字眼。他们当中有的研究过人类性心理和性生理申方面的资料,知道男性在20岁时达到最高峰,以后即使银不会下降也不会再超过20岁了。一位男性独身者带着如释重河负的神说:“我已经过了20岁了,最强的时间都经过文了,以后就更不成问题了。”这一类的独身者几乎都是童男chu女,而且希望终生如此。

    4第四章独身(4)

    独身(二):对异性有兴趣

    浪漫型(先锋型)独身

    对异性有兴趣的人能否做到终生独身?在西方国家,人口中相当一个比例的人有可能做到这种选择,他们与异性或生偶然的亲密交往或建立短期的亲密关系(包括性苯系),但在中国社会中却很难做这种选择,因为婚姻几乎是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包括性关系)的惟一合法途径。因此,在中国的独身者中,选择真正的(不是暂时的)终生独身同时又对异性很感兴趣的人只能是人口中的极少数。

    调查对象中有表明这种意向的人。他们抱着浪漫主义、理想主义或唯美主义,不愿结婚。此类独身者往往在感上比较浪漫,一位独身女性说:“我为自己设计的生活挺浪漫,尽是想美好的东西。”另一位女性解释自己为什么选择独身生活时明确地说:“我不愿尽家庭义务,不愿下厨房,嫌炒菜油腻腻的。”

    “看到家庭婚姻不幸福的多,幸福的少,因此我不愿结婚。”还有一位女性说:“到什么年龄就做什么年龄的事一找朋友一结婚一家庭一丈夫一一孩子,在我看来这是女人的错误,也是男人的错误。”一位学哲学的男性独身者说:“我觉得婚姻对人是一种限制,就人的本性来说,不应受婚姻形式的限制。也许到了一定的历史阶段,婚姻会消亡,人们将自由地交往,广河一位年轻美貌的独身女性一再称自己为唯美理想主义者,文她把男性归纳为数种类型,一种她称为大海型的,深沉、浑厚,自我中心,由于她个性太强,不能嫁给这种男性,第二种是白鹤型的,有才华、有教养,生活富裕,有欣赏价值,但不能预知在遇到艰难困苦时他们是否会改变,因此也不能嫁,第三种是雄鹰型的,总是像保护小妹妹一样保护妻子,女性在这种男性面前无法显示出个性,因此也不能嫁。选来选去,几种类型的男子都不能作丈夫,而只能作好朋友,于是她说:“所以我不得不被迫独身。”她还将自己的两难处境精辟地概括为:“浪漫的婚姻不稳定,稳定的婚姻不浪漫”,“世俗的丈夫缺乏诗意,有诗意的丈夫不现实”,结论是:理想的丈夫是没有的,所以独身。这种类型的独身者极其看重浪漫调和感,而浪漫爱的原型是12、13世纪欧洲的骑士爱,这种爱从一汗始就不属于已婚夫妇,而属于人。

    浪漫型的独身者还特别害怕有后代,一位女性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