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中国人的Xing爱与婚姻(全本)

中国人的Xing爱与婚姻(全本)第4部分阅读

    不和可以出走,朋友不义可以断交,工作不好可以调动,实在绝望可以自杀,但有了孩子就什么也不能去做了,连死的自由都没有了。”

    有些浪漫型的独身者生活在回忆或幻想的世界中。一位独身女性说,她常常在回忆往事时“哭得一塌糊涂”,有一阵几乎“每天哭一回”。她惟恐别人打破她回忆的天地。她并不认为自己孤独,片愿活在自己的天地里,活在回忆中。她认为同一个平庸的男人一起生活没有意思,失去的多,得到的少,“得到了现实,失去了幻想的多彩多姿”。

    这一类独身者中有些是在爱受挫之后才决定独身的。有一位男眷年就是这样产生独身意愿的。他在高中时代陷入狂热太的恋爱,结果导致女方怀孕,事败露后,在各种打击之下,女孩又忽然移别恋,他大受刺激,“觉得世界末日到了”。后河来感又几经反复,终于使他彻底心灰意冷。他陷在痛苦之文中,考虑独身,说:“我怕重新选择别的姑娘,感上再受挫折。”他甚至陷入一种激烈的自我否定的绪中。每当他想接触异性时,就“觉得自己太丑恶、太虚伪”,他一度要求自己在街上作到“目不斜视”,但觉自己仍“不由自主地注意漂亮的异性”时,就觉得“自己太坏了”。这是一种受挫后退却式的独身选择。

    还有一种受挫后进攻式的独身选择。一位独身女性曾因意外原因,后来的多次恋爱均因丧失chu女之身受挫,精神受到很大刺激。她虽然没有结婚,但总使自己身边围着一群追求者,希望以此证明自己的魅力。有时她甚至故意使一个男性对她产生幻想,然后折磨他,她说,“我常常处心积虑好几天整一个男人”,把男人弄得痛苦不堪,她却因此十分开心。

    5第四章独身(5)

    浪漫型独身者当中有些人是为了事业而选择独身生活的。例如一位年轻的电影工作者说:“我对名誉地位看得特别重要,要出人头地。我想让人们崇拜我、议论我。”

    浪漫型独身者的共同特点是,他们绝没有世俗所谓“找不到对象结不成婚”的问题,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很快结婚,但是他们不愿放弃对爱、对理想、或对事业的渴求,宁愿独自一人生活,也不愿向世俗的压力屈服,凑合结婚。

    多数浪漫型独身者的性规范是:只要两人相爱就可以生两性关系,不论结婚与否。他们往往都有与异性亲密交往的经历,其中也包括性关系。一位独身女性说:“有了三个男人的经验就没有贞节观念了。”另一位女性说:“贞操是送给男人的礼物,如男人因女人失贞而不爱她,那么这个男人也不值得爱。女人是否失贞男人连问都不该问。”他们不认为是罪河恶的,一位女性甚至强调性生活的“药用”作用,因为她曾看文到有的书上写到,为了不衰老就得有性生活。后来看到其他书集上有性生活与健康无关的说法后,又有点后悔,觉得自己“浪费了时间”。他们的性行为规范同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性行为规范相去甚远,前者随心所欲而把性看得比较轻;后者压抑严谨,但同时又把性看得极重。

    保守型(传统型)独身

    保守型独身者(亦称传统型独身)往往是一般人眼中“找不到对象”的老姑娘或单身汉。他们或因本人“条件”较差,如相貌欠佳、家庭经济困难等难以成婚,或因客观原因,如上山下乡、工作调动等误过了适当的结婚年龄而结不成婚,陷人了所谓“大男大女”的窘境。

    例如一位42岁的莳女知识青年,1968年去山西农村插队,当时“对结婚,恋爱这两个问题,甭说去实践,就是连想都不敢想。一个连自己生计都成问题的人,怎么能考虑成家的问题呢?”许多同她有相同经历的人们“就这样在人生最美好的青年时代远离了正常人的恋爱、结婚应有的欢乐,而且这种欢乐永远一去不复返了。”插队近7年后,好不容易都快30岁了,她才进厂当了一名学徒工,第一次领到了不到20元钱的工资,起码吃饭不再向家里伸手了。可是年龄比她小的知青也陆续找对象结婚了,她比他们大儿岁,又多念了几年书(1966届高中生),这对成家来说,反倒成了障碍。她几经努力,由县城调省城,直到落实政策回到北京。然而,“人是在年轻的时候恋爱结婚,就像花一样在暖和的季节里开花,到冷天就开不了花了”。她的婚姻生活就这样成了一片空白。这是典型的外因促成的独身。罾我们的社会中也确有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难以成婚的独身河者。不仅在农村有大批这类“光棍汉”,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文的底层市民中也有这种况。一位男性独身者因父母收入少,家庭兄妹多,长期处于经济十分佶据的境地。他举例说,年轻时想谈恋爱,真的就连请女朋友吃顿饭、买张影剧入场券的钱也没有,还谈什么朋友呢?他心中曾有婚恋的“偶像”,但明知找她谈恋爱“不现实”,只好忍痛作罢。属于这类况的在大城市中毕竟只是少数。

    还有一种况是因数次恋爱不成功耽搁下来,难以成婚。有一位男性独身者谈过三次恋爱,但都没有成功,他并非没有后悔感,说:如果那次我答应了那个姑娘,也许早就结婚了。一位女性独身者曾与一个小她9岁的男性恋爱,曾决定嫁给他,但遭到家长的坚决反对,加上她一时成了单位的新闻人物,各种非议和压力压得她抬不起头,甚至一度想过轻生,终于“非常不争气地放弃了此人”。她悲愤地说:“结婚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要让双方父母、让周围人、让社会满意了,最后才能轮到自己!”

    此外还有一种由性意识晚熟和为事业献身造成的独身。有一位近50岁的女同志,年轻时“全力以赴投人工作”,对别人介绍的对象从不放在心上,“觉得是累赘、麻烦”,工作时想好好工作不愿谈恋爱,学习时想好好学习也不愿谈恋爱,认为年纪轻轻的惦记着搞对象是“没志气、没劲”,因此至今未婚。她对单位某些人居然造谣说她结过婚,大为光火,说:“我48年一直堂堂正正,是个纯洁的姑娘,为什么遭此诽谤?”

    6第四章独身(6)

    保守型独身者大多认为,只有已婚者才能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不结婚理所当然不能生性关系。他们当中有的已是性银欲全无,他们说;“人何必非要这样,为这个找对象太无聊”,河但也有人渴望温,希望满足,但又受到自己严格的性行为道德规范的束缚,不得不采取自蔚的方法,而对这种方法同样存在矛盾心理,不断受到内心道德观念的折磨,心理难以取得平衡。这种人是独身者中最感痛苦凄凉的一群。然而,如果以为独身者的境况全都如此凄惨,那就是以偏概全了。

    独身(三):对同性有兴趣

    调查对象中有几位之所以选择广独身生活方式是由于他们只对同性有兴趣而对异性无兴趣。由于不像在某挫社会中两个同性可以締结婚约,他们只好保持独身。调查过程中我们现,这种由于对同性有兴趣对异性无兴趣而保持独身的人当中,有些是有意识地做出这种选择的,有些则是无意识或下意识地做出这种选择的。

    一位有意识做出这种独身选择的男性在回答“你最卒是什么时候想到要终生不结婚的”这一问题时说:“当我意识到自己对男性比对女性感兴趣时就想到了,那时是20岁上下。”

    有些人或者是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兴趣的性别指向,或者是由十这种倾向过于为一般社会规范所不容而有意无意地压抑厂自己的意识。我们可以从他们的个案生活史中分析出这种或许连他们自己也没有明确意识到的倾向。例如有—位独身男性说:“我认为跟那些女流之辈生活在一起是不会幸福的。”他将女性概括为几种类型:一种他称为“隐瞒型”的,即用艺术加工美化自己,掩饰自己的真实面貌,以为自己漂亮就会招男人喜欢,他嫌恶地说:“看到她们描眉画眼圈我简直要呕吐!”另一种是“外热内冷型”的,用人时才对人好,不用人时对人不好。第三种是“逢场作戏型”的,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无视双方友的珍贵而滥用之。上述类勒概括中肯与否另当别论,这银位男性独身者对女性的厌恶之却溢于表。与此同时,他视河为知音的最好的朋友是一位同性。在回答“谁最理解你的独身文选择”和“谁最支持你这样做”这两个问题时,他都答是这位同性朋友,还说:“他想和我一样过独身生活,如果走投无路就一起去出家。”

    这类独身者有时也去会见异性,但多是为了敷衍家人或朋友。例如一位独身女性说:“我和不少异性见过面,多是男方不同意,我不遗憾一反正不是我不同意”。在一般两性接触况下,如果是男方不同意继续谈下去,女性会觉得自尊心受伤害,甚至会有受辱的感觉,但这位女性非但没有受辱感,反而因对方不同意感到如释重负,可见她去见异性并不是真对他们感兴趣,想谈成,于是,谈不成对她来说是正中下怀。这位女性还提到不能接触异性身体,一旦接触(哪怕是无意的)“就觉得毛骨悚然”。而她最好的朋友也是同性,在她那里“感觉到一种异乎寻常的默契和温暖”。这种况在我们看来属于下意识的同性恋倾向,虽然当事人本身也许尚未明确意识到这一点。

    结论

    这项调查以独身者与独身现象为观察对象,概括地描述了三种主要类型的独身现象,其中包括对男女两性均无兴趣的独身,对异性感兴趣的独身和对同性感兴趣的独身。调查现,对异性感兴趣的独身很有可能是暂时的假性的独身。这类独身中又可分为浪漫型(先锋型)和保守型(传统型)两种。用世俗的话来说,前者是不愿结婚的,后者是结不成婚的。由于独身现象是一种偏离主流文化和主流生活模式的选河择,人们往往视之为怪异。善良的人对独身者持同怜悯的态文度,不那么善良的更有持蔑视的居高临下态度者。然而,无论是鄙视还是同都不是对待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选择的正确态度。正确的态度是平等地看待它,因为人有权利做出不同的选择。

    目前的一些做法助长了对独身者的偏见和歧视。例如住房政策。不少单位让独身者长期住单身职丁宿舍,至少要等到某个岁数(40岁或45岁)才能像结婚的人那样分配到住房。这种政策虽然表面上看是住房紧张所致,实际上却含有深刻的文化(观念)内容。在中国人看来,没有结婚的单身者就没有“成家”,单身家庭这个在家庭社会学中被广泛采用的词组(而且这种家庭形式在其他许多文化中占相当大的比例)在中国人看来是由两个互不相容的字眼组成的,因而自相矛盾:是单身就不是家庭,是家庭就不是单身。这种观念不仅落伍且十分残酷,它剥夺了单身者建立家庭生活的基本权利,剥夺厂他们建立一个不受他人干扰的单身生活小天地的起码条件:一小块属于自己的空间。大多数独身者(除了住房无困难者)对此感到十分悲愤,认为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有一位42岁的独身女性写道:“生活上的最大困难是住房问题,连鸟还有个窝,何况人呢?难道只有结婚成家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惟一途径吗?”独身者做出的选择对他人对社会均无损害,他们应当得到物质上的公平待遇和观念上的平等对待。尤其在我国存在严重人门问题的现状中,更应考虑到独身生活方式的正面价值。就像一位独身者所说的那样,“我们这些人没给国家庞大的人口大军增添负担,社会给我们的待遇反而不如给社会多增加人门负担的人,这难道公平吗?”一个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是能够李平等对待游离于主流文化之外的现象和人的社会,而对这些现银象和人们的任何不公正、不宽容只能是野蛮和不文明的证据。河这一点也可以说正是我们做独身现象研究的初衷和归宿。

    1第五章婚前性行为规范(1)

    婚前性行为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是一个敏感的题目。在中国做这一研究恐怕比在西方更困难一些,这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事态展的现状造成的。在西方国家,虽然…般的社会规范是不赞成婚前性行为的,欧洲的中世纪和美国的清教时期对这种行为的制裁也是相当严厉的,但欧洲经过了文艺复兴,美国的清教时期也早已成为历史。社会舆论对婚前性行为比对其他越轨行为,如婚外性行为、同性恋行为等等要宽容得多。因此,当调查者向研究对象洵问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以及他自身的经验时,就比较容易得到真实的况。显然,当人们对某一行为的好坏并无明确看法或看到周围许多人都有这一行为时,则较易提供自己关于这一行为的真实看法及自己的真实况,反之,当舆论对某一行为有苛刻的评论或人们以为只有罾少数人像自己一样时,则不愿讲真话,我想这会是研究将遇到河的一个重大障碍。

    第五篇婚前性行为规范文然而,婚前性行为在中国社会中是存在的,因此应当研究集这种现象。此外,正因为我们对中国人行为的这个方面的基本况还几乎一无所知一一例如有多大比例的人有过这种行为,造成这一行为的原因、对这一行为的看法如何等等一这个研究就显得更有必要而且更有意思了。

    在闻外有大量关丁婚前性行为的研究,它们普遍釆用的一个度量术语,可译作“性容许程度”,意为对性行为的容许程度。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可大略分为两类:类是关于态度的研究,即人们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另一类是关于行为的研究,即人们的亲身经历。(此外也有少量将态度与行为加以比较的研究,因为二者往往存在差异,态度开放而行为却比较拘谨。)本篇计划就这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阅读有关这一问题的文献时现,70年代美国学术界曾有过关于美国社会是否在经历一场“性革命”的争论。一些学者持肯定态度,如克里斯坦森,在国际社会学会第九届会议上提交了的以“美国性革命的最新数据”为题的研究报告,以中两部大学1956年、1968年和1978年的三次调查为依据提出:第一,“性革命”在美国不仍正在延续而11可能加速,第二,女性的性开放速度超过男性,最终口丁能达到与男性相仿的开放程度,而过去一向是女性比男性保守的。

    另一派意见否认美国存在性革命,戴波蒂等人在综合分析了20项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后得出结论: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青少年的性行为有所改变供相对稳定。虽然有婚前性琴验的人比例大了一些,年龄提前了一些,但并不存在什么“性革命”。艾丽亚斯以印第安那大学性研究所(这个研究所是由著名的金河西博士创建的)1974至1978年的调查数据为依据,研究了青文少年是否在经历“性革命”、色传播媒介对青少年的影响,及性教育与青少年态度行为模式的关系等问题,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青少年在性态度上比父辈更开放了一些,但行为上区别不大,第二,对色传播媒介的接受程度男性比女性大得多,且接受程度受社会阶层的影响,即社会阶层越低的人接受程度越高,第三,问性伙伴群是性教育的主要来源,异性伙伴群次之,再次为学校教师,家长的作用很小一母女关系例外,母亲对女儿的主要做法是告诫她们婚前性行为是罪恶的。总的来说,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健康的。

    中国的况如何?中国人对婚前性行为的态度是始终如一的还是有了改变?行为方面又有哪些特点?这些态度和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就是本项研究要探讨的问题。

    文献综述

    关于态度的研究

    在对婚前性关系态度的研究中,瑞斯的理论引人注目,这是因为:第一,他研究做得早,早在60年代就指出这是一个被社会学界所忽略的问题,第二是因为他提出了比较“漂亮”的理论,并因而引起许多争论。在一门科学研究的初创阶段,理论往往容易“漂亮”,那是因为它离实际况距离较远,可以做出“漂亮”的抽象与概括。一旦研究深砠人之后,实际况知道得多了,理论往往就不那么“漂亮”河了。瑞斯的理论有两个命题:第一,婚前性容许程度与社会地文位有相关关系,他假定社会地位越高者婚前性容许程度越低,怛后来的研究并未证实这一假设。第二,婚前性容许程度与一个人政治观点上的开放程度呈正相关关系,与保守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在后来的硏究中,他的理论被许多人反复提及,其中不乏支持者,但持反对意见的人更多。如贝叶的研究表明,性容许程度与社会经济地位无关。弥顿道普也声称自己的研究数据与瑞斯理论不相符。

    2第五章婚前性行为规范(2)

    辛格将自己的研究报告题名为“对婚前性关系看法的变化趋势”,这项研究是在全国民意测验中心1972至1978年的五次调查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他现,对婚前性关系的肯定态度呈上升趋势,各个社会阶层、性别,种族之间的态度差异在缩小。他因此提出,应当重新考虑关于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理论框架,他预了婚前怀孕弓人工流产的卜升趋势。

    马霍尼在一项关于不同年龄组婚前性容许程度区别的研究中现,最年轻的年龄组(18—29岁)性容许程度最高,而30—39岁年龄组的态度变化幅度最大,向接近18—29岁年龄绀的方向展。他在另一项研究中检定了以下三项假设:第一,婚前性容许程度在1972—1975年间有所提高,这—假设得到了证明,第二,社会阶层越高婚前性容许程度也越高,这一假设没有得到证实,第三,女性与男性相比,性容许程度提高得快些,结果是这一点并不明显。只在某些社会阶层中才存在这种关系。

    安东诺夫斯基等人在对以色列青李少年的调蜜中特别研究了吉布兹人与非克布兹人的区别。他们现克布兹人的婚前性容许程度较高:76的男河青年认为,只要有感即生性关系,55的女青年亦持此文观点。而在非克布兹人中,有66的男性认为,只有已婚或即将成婚的人之间生性关系才是正确的,其他况下是错误的。

    纳米洛夫斯基于1978和1979年在苏联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表明,38的调查对象对婚前性关系持肯定态度,58。4的人反对,39。6的人不置可否。其中男性有43。6持皆定态度,女性有33。5持肯定态度。作者认为最富启性的回答来自那些把婚前性关系与爱的表达联在一起后才对这一行为加以肯定的人。

    拉斯科的研究对比了中、美两国青少年对婚前性关系的态度。他使用了三个样本,一个是香港的大学生,一个是美国大学生,第三个是在美的中国留学生。研究假设有三:一是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性容许程度要低,二是中国学生比美国学生婚前性行为活跃程度低,三是中国学生的男女双重标准比美国学生程度高。三项假设全部得到证实,并且现留美中国学生的观点有向美国学生靠拢的趋向。

    在关于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研究中,人们常常提到“双重标准”这一概念,即对男女的不同标准,认为男人可以比女人更开放一些。例如泽曼在对匈牙利北部一个村庄的研究中现,那里的传统习惯是严格禁止女性婚前性行为的,但对男性却很宽容。这一双重标准的维护和传播不是靠学校,而是靠家庭。调查还表明,城市比农村更快地消灭了这种双重标准。

    关于行为的研究

    瑞凯特在1979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宣称,美国有350万性生活活跃的未婚女人(15—19岁),她们多数属于中产阶级。他的样本中的未婚女性有92呢生过性关系,86冗在调查时还有性生活,60以上在15岁和16岁生第一次。

    科肯戴尔在《婚前性行为与人际关系》一书中采用深入访问个案史的方法对200名17至20岁的男性做了调查。他将婚前性行为分为六个层次来研究:,吐—叩,指随便找一个伴,纯为,没有感卷入,偶然相识者,双方以为主,男方无感卷入,恋爱对象,先交朋友之后才想到町能性,关系很深的恋爱对象,时有大量感卷入,未婚夫妻,有强烈感联系。

    汤玛斯在澳人利亚大学生中的抽样调查表明,45的男性与27的女性有婚前性行为。他还现,影响婚前性行为的因索包括较低的保守程度、较高的性容许程度,以及较少参加教堂活动和较低的宗教信仰程度。

    克莱门特等人1984年在西德的13所大学就男女在婚前性行为上的冈别做了一次调查,这是继1966年一次类似调查之后的重复调查。调查结果现:在尹滛行为上男女的凶别降低了,在行为男女颠倒过来,女性比男性开始的时间爭并更为活跃,在同不确定关系者生性行为方囪男女的区别消失了,女性婚前性容许程度申比男性高,而在1966年是男女持平。斯科特在以“婚前性关系:社会心理分河析”为题的博士论文中研究了婚前性行为与宗教信仰,家庭关文系、、个性,教育程度及年龄的关系。在我对影响婚前性行为的因素的研究中参考了这一研究。

    3第五章婚前性行为规范(3)

    研究设计

    我所从事的这项研究的样本是根据简单随机抽样原则从北京1000万人口中抽取的,但不包括农村户口及(6岁以下的人口。具体地说,我们先在北京16岁以上人口每人一张的口卡中完全随机地抽出1550人(如抽中的人为农村户口则取离其最近的非农业户口者)。在问卷放前,由于考虑到有些年龄小的人可能尚未结婚,难以回答关于婚前性行为的问题,所以又剔除了11年以后出生的500多人。在实际寄出的1000份问卷中,其中有147份问卷因地址不详或搬迁被邮局退回,还有4人因未婚或年龄太大退回了问卷,共收到有效问卷547份,回收率为64。这在社会学的调查中已经达到可被用作推论总体的依据的要求(一般认为50呢的囬收率即可使用,60的回收率已属上乘)。因此可以有把握地说,由这个样本所得到的数据能够推论到北京11年以前出生的已婚的全体非农业人口。

    样本中调查对象的基本状况被当做此项研究的自变量,共16项,其中主要变量的分布状况。依变量共15个,其中包括9个婚前性容许程度的变景和6个6身行为变量。

    9个婚前性容许程度变量是对“您认为男女在婚前可不可以有下列行为?”这一问题的封闭式选择答案。

    6个自身行为变量包括调奄对象同爱人之问在婚前有无约会、交换书、拉手、接吻、拥抱或生性关系等行为。

    数据分析采用三种方法。笫一种是对人们婚前性容许程度及肖身行为的基本描述(变量分布)。第二种是卡方检定,看每个依变量都受到哪些自变量的影响,从而确定是哪些因素在决定着人们的婚前性容许程度及自身行为。第三种方法是对数线性问归,用以确定几个主要肖变量对依变量影响的程度。

    研究的基本假设为:出生年越晚的人婚前性容许程度越高,且婚前性活动越多,社会经济地位(包括职业、教育程度,家庭状况等)越高的人婚前性容许程度越高,且婚前性活动越多。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基本状况描述

    关于婚前性容许程度的状况表明:第一,总的石来人们对婚前性活动的态度相当严厉,也就是婚前性容许程度相当低。有68。7的人认为在仟何况下(即便确定了关系准备结婚)都不能有婚前性行为,有14。3的认为连拥抱接吻也不吋以。第二,人们对婚前拥抱和接吻比对生性关系的容许程度要高得多。第三,对拥抱比对接吻的允许程度略高—些,这一点同西方人的顺序不问,西方人一般认为拥抱比接吻更严重,而中国人似乎持相反态度。第匹,婚前件容许程度在两人确定关系的况下最高,两人相爱但尚未决定结婚者次之,而对两人偶然互相吸引这种况要比前两种况的态度严厉得多。有30。5的人汄为在两人关系确定后可以生性关系,而能够容忍偶然互相吸引的况下生的性关系的人只有2。7,也就是说,虽然存近三分之一的人并不绝对反对婚前性行为(只要随后结婚就可容忍),但几乎所有的人都反对不以结婚为目的及没有爱的婚前性行为。上述回答反映了中国社会在婚前性活动问题上的规范。

    第一,大多数人在婚前都有约会和拉手的行为,这至少表明,在北京这样的中国人都有中,传统的男女授受不亲和婚前双方根本不见面甚至不认识的况已经基木改变了。第二,半数以上的人在婚前有拥抱接吻的行为,其中拥抱比接吻的比例略高。即使如此,仍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在婚前没有拥抱和接吻,这在西方文化中是难以想象和根本没有的。第三,男女双方交换书者不到一半,这点也许受到教育程度的影响。是否如此,在第二部分的相关分析中可加验证。第四,尽管有30。5的人持容许婚前性行为的态度,但在行为上这个比例减了一半一一只有15。5的人承认自己有过婚前性行为。这个数字有可能比实际的况低,因为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对婚前性行为一般是持反对态度的,这就会导致某些人不愿承认自己有过此类行为。从另一角度看,15。5这个比例虽然不很大,但是在严厉的道德环境压力下,特别是与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道德标准相比,还是相当惊人的。

    4第五章婚前性行为规范(4)

    第二部分、卡方检定

    经过卡方检定,在16个自变量中现有5个对依变量的影响最大,它们是出生年,教育程度,职业,母亲教育程度和母亲职业。现分别叙述如下:

    出生年的影晌

    卡方检定的结果表明,出生年对15个依变量中的14个都有影响,其影响具有统计的显著性。

    出生年的分组是以1947年为界,将样本分为1947年以前出生的年长组和1948年以后出生的年轻组。细看卡方检定的数据,14项相关关系无一例外是年轻组超过了期望值(二变李量不相关的期望值八也就是说,在婚前性容许程度的9个问银题中,年轻组中持容许(选择“可以”)态度的大大超过期望值,而年长组中持不容许(选择“不可以”)态度的大大超过期望值,在5个自身婚前性行为的变量中,年轻组中有过此类行为的人数超过期望值,而年长组中没有过此类行为的人数超过期望值。

    这一分析结果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年轻人对婚前性行为的容许程度大大超过年长苦,而且其婚前性活动的开放程度也大大超过了年於者。也许有人会对这一现兴高采烈,以为中国人(确切地说是北京人)终于有了现代的味道,也许有人会因此痛心疾,以为是礼崩乐坏、人心不古。但事实毕竟是事实,对它做出的价值评价不能掩盖事实本身的绝对重要性。

    教育程度的影晌

    教育程度的影响没有出生年的影响覆盖面人旦强烈,但仍不失为—个有重要影响的自变量。

    教育程度的划分是以大学以上为一组,以中学(包括初中、高中、中专、中技)以下为另一组。显示出来的相关关系都是教育程度高的一组超过期望值,也就是说,在婚前性容许程度上,教育程度高的人与教育程度低的人有显著差异,前者持宽容(“可以”)态度,后者持严厉态度。在自身婚前两往活动方面,也是教育程度高的人比教育程度低的人开放。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交换书”这一变量的卡方值特别大,其中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有这种行为的大大超过了中学以下教育程度的人。可以由此得出教育程度高者在婚前更注重精神交流的结论。

    职业的影响

    职业这一变量的划分是以干部、知识分子为一组,其他职业为另一组,所得分析结果。在职业与婚前性容许程度及行为的相关关系中,干部知识分了一组中持宽容态度的人超过期望值,有此类行为的人也超过期望值,而其他职业者中对婚前性关系持严厉态度及有过上述种种与异性接触行为的人数则低于期望值。

    母亲教育程度的影响

    母亲的教育程度是以中学以上为一组,小学以下为另一组划分的。母亲的教育程度对调查对象的婚前性容许程度及行为有重大影响。

    在母亲教育程度较高的人中,婚前性容许程度高于期望河值,婚前两性接触行为的频数也高于期望值,母亲教育程度较文低的人则相反。这说明,家庭的教养、特别是母亲对子女道德观念及行为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母亲职业的影响

    母亲的职业以干部知识分子、工人为一组,其他人为另一组。这一自变量对依变量影响极大,仅次于年龄的影响。

    母亲职业地位高的人一般家境较好,而家境较好的人比起家境差的人婚前性容许程度高,自身各种婚前性活动的频数也高了期望值。这一现说明,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体上说,社会地位越高家境越好的人越倾向于对婚前性活动持宽容态度。

    第三部分、对数线性回归分析

    对数线性回归分析的二个自变量为出生年、教育程度和职业,依变量分为态度和行为两类。从第一、二部分分折的9个态度变量中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即对在双方相爱的况下可不吋以接吻、拥抱或生性关系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从6个行为变量中也选取广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即有无接吻、拥抱和婚前性关系这三个变量。

    使用统计软件spss对数线性回归程序筛选出来的6个最佳模型及其参数。有关最佳模型及对数线性回归的推导公式在第一篇附录中已有详细说明,最佳模型是通过对数线性回归筛选出来的能够对上述婚前性容许程度及婚前性活动做出最佳解释的数学模型。括号内的数值为从对数还原出来的真数。

    5第五章婚前性行为规范(5)

    将各自变量的一对取值的影响做比较,可以对以上数据做文出如下解释:在自变量对“婚前在双方相爱的况下可不可以接吻”这一问题的回答的影响中,出生年这一变量有很大影响。通过计算得到,年轻者(1948年以后出生者)与年长者(1947年以前出生者)的比值之比为4。2,也就是说,一旦研究对象为年轻者,其持婚前在双方相爱的况下可以接吻这一观点的机会是年长者的4。2倍。年轻者与年长者的这种显著区别反映了社会价值和道德观念的变化。

    在这个态度依变量上,教育程度的影响略次于出生年的影响,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与中学以下教疗程度的人的比值之比为3。1,也就是说,一旦个案为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其持“婚前可以接吻”态度的机会是只有中学以下教育程度者的3。1倍。这说明教育程度越高对这种婚前性活动的容许程度越高。

    自变量对“婚前在双方相爱况下可不可以拥抱”这一问题的回答有着更加显著的影响。其中出生年的影响最为显著,年轻者与年长者在这一变量上的比值之比竟高达6。6倍,也就是说,一旦个案为年轻者,其对婚前拥抱持容许态度的机会是年长者的6。6倍。教育程度的影响不太明显―教育程度高的人与教育程度低的人的比值之比为1。9倍,即一旦个案为教育程度高者,其持容许态度的机会是教育程度低者的1。9倍。

    在自变量对“婚前在双方相爱的况下可不可以生性关系”这一问题答案的影响中,出生年的影响仍较大,年轻银者与年长者的比值之比为3。1倍,即年轻者持容河许态度的机会是年长者的3。1倍。教育程度高者与教育程度低者的比值之比为1。7倍,即教育程度高者持容许态度的机会是教育程度低者的1。7倍。

    在自变量对婚前接吻行为的影响中,出生年的影响最大,其中年轻者与年长者的比值之比为5。2倍,即一旦个案为年轻者,其有婚前接吻行为的机会是年长者时5。3倍。教育程度的影响次之,其中教育程度高者与教育程度低者的比值之比为2。6倍,即一兒个案为教育程度高者,其有婚前接吻行为的机会是教育程度低者的2。6倍。职业的影响相比之下最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