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3年的那个小村庄的文化标准中是衡量妇女价1值的一个重要标准。这个标准在其他文化中人看来或许是又可怜又残酷的,可是对于生活在这一文化中的人来说又是那么无可奈何!她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呢?
本篇用意并非希望中国人都选择不育,而是希望中国人达到这样一种境界:他之生育是他选择了生孩子这种生活方式;银他之不育是他选择了不要孩子这种生活方式。这篇文章就是以河选择不育这种生活方式的人为研究对象,内容将涉及他们的现文状、促成此种选择的原因及其他有关问题。
文献综述
关于自愿不育状况的研究
根据威尔克的调查,在70年代的美国,自愿不育呈上升趋势。1967年,18至34岁的妇女中有3的人自愿不育,到1980年时,这个年龄组中自愿不育者占已婚女性的6。4,占全部女性的11,派克等人对1965年至1970年间自愿不育现象的变化模式的研究得到下列结果:在较为保守的大学中,自愿不育者从1965年的“无”增长为6;在较为激进的大学中,这一比例在1965年为10,1970年增长为18。
波尔研究了人们的意愿与实际做法的关系。在他的样本中,1970年曾表示自愿不育意愿的人基本上是行一致的;而1970年表示有生育意愿的人中却有30没有生育,其中有33的人从要孩子转变为不要孩子,这些人的共同特点是,具有较高的教育程度、较高的收入以及较低的宗教信仰程度。
关于影响自愿不育的因素的研究
鲍姆将人们选择自愿不育生活方式的动机概括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出于享乐主义的动机;第二类是出太于理想主义的动机;第三类是由于感的动机;第四类是出于实际的动机这种动机分类法有助于对自愿河不育行为的理解,并有助于对其展趋势做出预测。他在另一文项研究中现,在选择自愿不育生活方式婚姻中,夫妻关系更集加平等(但也有例外),他们比一般夫妻更加珍重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认为孩子会威胁他们婚姻的质量。此外,他们更重视保持个人旧有的身份和角色。这项研究预,自愿不育的现象将会更加普遍。
2第七章自愿不育(2)
凯兰对50名母亲和50名自愿不育的妻子做了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组调查对象都声称自己的父母是勤奋而耐心的,关心子女的,同子女感很好,但是自愿不育者更倾向下用“传统的”和“严厉的”这一类用语来形容她们的父母。此外,自愿不育组与母亲组相比,具有下列突出特征:她们更不驯顺,更看重自我实现,更重物质,更重才智,且个人主义程度较高。
威尔克的研究现,自愿不育者有下列特点:单身女性和晚婚者居多,她们有较高的教育程度和较高的参加工作的比例。从他的样本(18—34岁的女性)看,自愿不育者在上过大学的人中占14,在参加工作的人中占14,在独身女性中占到20以上。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职位等级越高及其收入在家庭收人中所占比例越大者,越倾向于选择自愿不育的生活方式。作者因此认为,妇女的工作角色与家庭角色之间是存在矛盾的,那些看重工作的人更倾向丁选择不育。
拉姆等人分析了人们愿意要孩子和不愿要孩子的原因,其中愿要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满足父母的感需要和维系家庭的姓氏延续;不愿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则是认为生育会影响自己教育和事业上的成功,因而是人的自我实现的障碍,他们还担心孩子会成为以夫妻为中心的婚姻关系的障碍。
派克等人的研究排列出人们选择不育的头二位原因,它们依次为自我中心。为了妻子的事业以及经济压力。其他比较重要的还有健谈原因,不喜欢孩了,优生学的考虑和婚姻不和谐。
坎贝尔将自愿不宵者分为婚前决定和婚后决定两组,:者比较的结果表明,婚前决定不育者多来自有特殊况的家庭,这种家庭与一般核心家庭有这样那样的不网,致使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对作父母这件事本身有反感,持否定态度;婚后决定不育者则更倾向于追求不问的生活方式及这一生活方式带来的种种益处。研究的结论是,自愿不育的夫妇会增加。
此外还奋一些零星的现。例如,施亚现,参加妇女解放运动对自愿不育的选择无论从期望上还是实际行动上都衔影响,二荇之间存在止:相关关系。格林格拉斯等人的研究表明,从传统的男性度、女性度标准来看,自愿不育的女性与愿作母亲的女性相比,男性度较高而女性度较低。
人们对自愿不育的看法
根据凯兰的调杏,自愿不育者往往被视为自私和反常,对他们的同多于赞许。布雷克的调杳结果也表明,多数人视自愿不育为无益有害。他们认为,牛儿育女虽非经济投资,却是一种社会投资,并非单纯的银消费。属于社会下层的人们更饽易将生育视为社会投资,这就解释了社会经济地位越低的家庭人口越多这—普遍存在的现象。
劳伦斯抱怨,在英国,自愿不育者遭受到社会的和经济的种种压力,他们被视为自私、冷淡、不负社会责任的人;同时还要受到经济上的损失,因为医疗福利等等先为生养孩子的人服务,而忽略了自愿不育者。此外,自愿不育的男性与女性相比受到更大的压力,虽然传统上一向认为生儿育女对女人来说比对男人来说更重要。
豪斯奈克的研究现,选择自愿不育这种生活方式的人大多在亲友中有支持者。他们充分意识到来自传统社会规范的压力,因此极其需要这种支持。自愿不育者本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看法一般认为它并无害处,但也存在某些缺点,如缺乏对孩子的正面看法、孤独感和老年无助、脱离社会规范的感觉、在经济和社会方面受到歧视等等。
中国的自愿不育者现状如何?他们做出这种选择的动机与其他文化中人有无区别?他们的特征与上述社会中的自愿不育者是否相同?做出这种选择的意义在中国现状、文化传统及社会背景之下又有哪些特异之处?这些都是这项研究意欲探究的内容。
研究设计
由于自愿不育者在人口中的比例太小,这项研究不得不放弃随机抽样的方法,而采用非随机抽样方法进行。具体做法河是,先在报纸上刊登广告,征集自愿不育者参加调查,由于文这些人的朋友熟人中往往有做出相同选择的人,再通过他们的集介绍找到好些人。采用这种方法,这项调查共征集到45对已婚夫妇,此外还有数名未婚男女青年,他们或已经同未婚朋友商定终身不育,或决心在婚后做这种选择。因为征集启事是在《北京晚报》上刊登的,所以应征者基本上都是北京市民。样本中还有一些人是笔者的私人朋友,以及这些朋友的朋友,他们也都是北京市民。
3第七章自愿不育(3)
调查方法采用广访谈与问卷两种形式。调查的第一阶段采用当面访谈方式,以便现问题泮进一步完善调杳提纲,然后根据在访谈基础而形成的比较完备的调查框架设下了问卷,将与自愿不育有关的问题全部包容在内,并尽量多采用开放性提问方式,以使被调查者有挥思想的余地,畅所欲。
调查的内容主要奋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愿不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及家庭背景;第二,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原因;第三,肖愿不育者受到的社会压力;第四,自愿不育者对有关现行政策的看法及建议。
研究结果
自愿不育者的基本状况
自愿不育者的社会地位及家庭背景同一般人有着显著的差异。
先看本人职业。自愿不育者中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的比例占样本的73。7,而在北京市随机样本的一般人当中,这申两个阶层的人仅占40。6。由此可以得出自愿不育者在职业地位上显著高于一般人的结论。再看教育程度,自愿不育者也显著高于一般人。在北京市文随机抽样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仅占样本的24。4,而北京的自愿不會者中,男性具有大专以上教育水平的占到样本的65。8,女性占68。4。
从收入上看,北京市随机样本中月薪低于100元的占47。3,而自愿不育者中,男性月薪低于100元的仅占31。6女性占44。7。
家庭背景用父亲职业、父亲教育程度、母亲职业、母亲教育程度这四个指标来度量。父亲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者在北京随机抽样中占24。3,在自愿不育者当中,男性的父亲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者占65。8,女性的父亲属于这两个阶层的比男性更多,竟高达78。996。
父亲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的北京随机样本中仅占8。3,而在男性自愿不育者当中,父亲教育程度为大专以上者占34。20,女性自愿不育者中这个比例高达44。7。
母亲职业为干部、知识分子者在北京随机样本中占8。2,而在自愿不育者当中,男性的母亲为干部、知识分子者占44。7,女性的母亲职业属这两类者高达68。4。
母亲教育程度为大专以:者在北京随机样本中仅占0。996,而在自愿不育者中,男性的母亲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占21。1,女性的母亲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高达31。6。
由此可见,自愿不育者的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及家庭社会地位都远远高于一般居民。调查中还现一个特殊现象,即在外资企业的中国雇员中,自愿不育者人数很多(据一位调太查对象估计,高达50)。这一现象是人深省的。是他们事业心更强?是他们比一般人更多地接触西方文化?还是由于他河们所处的环境对自愿不育的压力较一般环境微弱,致使他们做文出了这种选择?
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原因
从调杳对象的回答中看出,选择不生育这生活方式的主要原因中占第一位的是对中国人口问题的忧虑;第二位是为了使自己生活得更轻松;第三位是为了自我实现。
中国的人口问题是自愿不育者最感痛心疾的问题。他们说:“人口使我们的国家拖着沉重的步伐去追赶达国家,太难了!”
“我国之所以展缓慢当然有多种原因,但人口太多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索,我们对此感到万分忧虑。”有人提出,在50年代批判马寅初,鼓励生育,对今天的人口爆炸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除了人口基数过大,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谈到人口索质太低的问题,他们说,“素质越差的人生小孩子越多,恶性循环,导致人口素质越来越低”,为此苻人提议政府应芩虑釆取像新加坡政府那样的对策,以立法形式控制素质差的夫龙的生育数量。还有人提出,为了提高人门素质,不应让怪胎、先天性缺陷、弱智残疾婴儿存活。这一建议虽然听去过于激烈,但他们对国家人口素质的忧虑之却跃然纸上。这些选抒不育的人们或则有意识或则在无意之中为解决我国的人口过剩问题做出了贡献。以前者为例,有—对夫妇写道:“中国人口实在太多厂,我们就不再给它增加人口了,既然我们也做不到别的。”还有一位写道:“现在关于中国人口问题的宣传很多很多。我不想表什么看法。我想,只要我们坚定不生育的信念,为控制人口增长作一点小小的贡献,这比什么都实在。”后者的例子:有一位自愿不育者写道:“我们无形中给社银会减少了负担,减少一个孩子就是为社会造一份福。”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第二位原因是为了生活得更轻文松些。不少人认为周围的人和父辈生活得太累了。有一位被调査者说:“人生贵轻灵、忌滞重,如奋选择机会,就要选择轻灵。米兰,昆德拉曾感叹于生命难以承受之轻,但还有生命难以承受之重,选择了轻的还可以再选择重,而已经陷人重的就难以再选择轻了,终日为抚养子女辛劳不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人活着不是为了过艰辛的生活,应当尽可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虽然有人直不讳地承认自己的选择是享乐主义的(人生很短,应尽量享受人生),但许多人将追求享乐同追求轻松作了区分。一位被调杳者说,追求享乐是追求刺激、追求瞬间的忧愁。但追求轻松却是逃避罪恶,追求一种适意、淡泊、优雅的生活,二者是有区别的。尽管有这些差异,自愿不育者给人总的印象是摒弃了传统中国人的忍辱负重、无条件地为后代作牺牲的生活模式,更看重自身的快乐,不愿以牺牲个人的幸福、快乐和轻松为代价去换取被他们称为“身外之物”的传宗接代。
4第七章自愿不育(4)
选择不生育这一生活方式的第三个主要原因是自我实现。自我实现这一目标与寻求轻松的生活相比有较多的积极意味。有些调査对象提到生孩子会毁了自己的事业和成功的机会,尤其是一些中年夫妇,他们痛惜在文化革命中被白白耗去的青春,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不愿为生养后代浪费自己的宝贵精力与年华。
在上述三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大量较为次要的原因使他们做出不育的选择。这些原因计有:对中国的传统观念反感;怕增加家务劳动负担;希望更多享受人生乐趣;怕孩子过不上好的生活;现代意河识比一般人强烈;为避免妻子生育的痛苦文;怕降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西方许多家庭都不要孩子,中国人也可以做这种选择;为了事业;享乐主义比一般人多;追求不同的生活方式;优生学的考虑,怕孩子有缺陷;经济上确实负担不起;不喜欢孩子;不愿作父母;怕孩子分去了爱人的感;怕妻子变成家庭妇女;想做与众不问的事;妇女解放运动的影响;妻子男性度较高;妻子缺少母性等等。
自愿不育者所感到的社会压力
选择不育生活方式的人们当中近半数是在婚前做出决定的,另外一半是婚后决定的。他们这—决定往往是在相当强大的社会压力下做出的。样本中有39。5的人在做出不生育决定时遭到过父母的反对;23。7遭到过兄弟姐妹的反对;39。5遭到过来自其他亲属的反对;34。2遭到过朋友们的反对;65。8遭到过同事的反对。有42。1的自愿不育者遭到过人们的公开讽刺,说他们不是不想生育,而是没有生育能力,有的被人疑为“有病”不能生育,甚至有的女同志被讥为“母鸡不下蛋”。当然这些讽刺或暗示并非全是恶意的,有时不过是善意的揶揄,但它同样伤害人。对于这些讽剌挖苦,许多人持不屑一顾的态度。有一位说,运我有病就有病吧,不能损害我分毫。有人愤愤地说,别说自己确有生育能力(样本中有48的人因避孕失败做过人工流产),就是真的不能生育又有什么了不起。生育难道是什么不得了的能力吗?他们感慨于申束缚中国人多种选择的心理定式之强大,这种银心理定式过于看重生死和传宗接代,忽略了人的快乐的自我实河现。然而也有人不那么超脱,样本中有23。7的人承认自己文担心过别人会以为自己不是不想生育,而是没有生育能力。在这个问题上,认为丈夫感到压力更大的占10。5,友子感到压力更大的占10。5,夫妻感到压力同样大的占7。9,夫妻二人都未感觉到这种压力的占57。9。
在我们的调查中,问及对于中闰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看法时,大多数人使用了“陈旧”、“愚昧”、“愚不可及”一类字眼,表示对传统观念极为反感,存儿位不约而同地用了“嗤之以鼻”、“不屑一顾”这类激烈用语。态度比较温和的人们则认为,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纯厲中国人加在自己身上的枷锁,有一位写道:“人死后两眼一闭还能知道什么?死后又能带走什么?”有人说,“人类的财富与事业不—定由我们个人的后代来继承。”有人说,“我们都是有:资收入的人,不靠别人生活,也不想建立一个几世同堂的家庭。”还有人说:“为什么女人就必须生孩子作母亲?我目睹许多作了母亲的人变得越来越俗气,毫无事业心,我不愿步她们的后尘。”
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除了有用传宗接代观念带来的实际危害对之加以否定的观点外,还有不少人明显具有现代意识,他们的思想同传统观念格格不入。例如有人简单地写道:“没有这种意识”,“传统观念对我没什么影响,我不想为传统观念生活,我只按我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有狴人写得比较详尽:“在我看来,这种观念毫无意义,我理解为压抑,是自我的丧失。”
在这种观念束缚下,每个人都活得太沉重,属太于自己的东西太少。看来,现代观念与传统观念的根本差异在于对“属于自己的东西”所持的态度。传统观念轻视自我,以某种责任(如繁衍后代)为生活昀基本目的;而现代观念却重视自我,时时关注自我的实现,强调那些“属于自己的东集西”。
5第七章自愿不育(5)
选择不育生活方式的人感到的社会伍力不仅来自精祌(观念)方面,而且来自物质(经济方面。例如住疠问题和晚年牛活保障问题。虽然有邺人还没奋考虑过老年在精神方面能遇到的凼难,只是想着“车到山前必有路”(有几个人不约而同地谈到“安乐死”准备在生活不能自理时实行“安乐死”,不给亲属和社会增加负担),但也有不少人对晚年生活感到忧虑甚至害怕。有一位写道:“未来也许很可怕,我们的晚景也许会很凄凉,但我们别无选择,不能为了70岁而活。”他们自己攒钱准备年老体衰时雇人照顾,此外还希望社会能够增加老年服务设施(如养老院等)。住房问题是自愿不育者反应最为强烈的问题之一。根据许多笮位的不成文规定,无子女的夫妇只能分配到一居室的住房,这种分配佗房的十政策使自愿不育者深感不公。一位岛愿不育者反映的况带有普遍意义,他说:“我们结婚已经10年了,但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孩子,一直忍气和别人住在一个单元里,我们现在真有些受不了了,似又没有地方去说理。”许多年轻人20岁一过就赶快结婚生子,于是分得两居室住房,而那些学历、工龄都高于他们的30多岁还未生育的夫妇却只有1居室住房。一位自愿不育者写道:“我们单位有一个女同志,刚华业分到单位就怀孕四个月,经常请病假,紧接着休了半年产假,随后就是没完没了的事假,为了家务和照顾孩子。她的岁数比我小得多,但是分房时,只因为她有一个不满周岁的孩子,她就分到了两居室。而我们终日兢兢业业地作,从不请病、事假,更没休过产假,论对社申会的贡献,内然要数我们,但只因为我没要孩子我就只能分到一个一居室。我们永远不要孩子,也许就会永远让我们住一居室。我认为这样是很不公平的。”这种政策不但没有鼓励不生育,对不育者不啻是惩罚性的,不育者受到的待遇不仅为他们个人生活带来不便,而且使其他不愿生育的人望而却步不敢轻易做这样的选择。
对有关现行政策的看法与建议
先,自愿不育者现目前根本没有关于这群人的政策,他们对此感到十分不满,称自己为“被遗忘的一群”。他们一个起码的要求是,即使不能对他们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至少应当与独生子女家庭得到同等的待遇。现实却是独生子女家庭得到了物质的补贴和精神上的鼓励,而自愿不育的家庭不但没有得到丝毫物质上的补贴,反而成为条文上的(事实上的)惩罚性措施(如前述住房问题)的受害者。他们在精神方面也得不到舆论导向的支持和谅解,被人视为怪异,承受很大压力。
他们提出的建议大多类似独生子女家庭已经享有的待遇,其中包括类似于“独生子女费”的经济上的奖励补贴,用于提高生活水平和老年生活储备,优先考虑住房,享受100退休金,增加老年服务,每年享受一次带薪假期,成立有关协会或福利娱乐,組织旅游参观活动,提高医疗保健的待遇,在调级、提升和在职学习机会方面将不生育作为加分因索考虑,舆论宣传上的支持、表扬,至少是理解,正式颁布有关措施,以促使更多的人做出这种选择。有些人还提出,可以将从超计划生育者那里获得的罚款用作不育者的奖励基金。除此之外,国家应当拨款奖励不生育者,造成“不生育最有利,独生子女次之,超生最不利”的赏罚格局。
河自愿不育者高兴地得知,最近湖北省53名政协委员提出文建议,应大力提倡不生孩子,并对不生孩子的夫妇采取优惠政集策。在对自愿不育的政策上算一笔细账,可以概括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对不生育家庭采取比独生子女家庭更加优惠的待遇,即使这样做了,全闻人口中不生育的比例也不会很高,如果能达到全国有5至10的人口不生育,每年就会减少儿百万新生人口,国家用于奖励这些人的资金可以得到多倍报偿。中策是对不生育家庭采取与独生子女家庭问题的待遇(改只鼓励独生子女为鼓励0—1个子女)这种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仍足以促使人口中相当一部分人选择不生育的生活。下策是下前的做法,即对不生育者实行事实上的惩罚性措施,使愿意做这种选择的人望而却步,使国家坐失每年少出生数百万人口的良机,增加了财政负拘,使国民生活总值中的很大一部分被人口增长所抵消,以致人均gdp长期徘徊不前。
6第七章自愿不育(6)
鉴于中国人口爆炸的真正威胁来自农村,笔者有一个更加人胆的创议:国家财政拨出一笔资金为农村户门居民中终身不育者开办养老金制度,使他们仅丧失劳动之后能得到一笔能维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养老金。在1958年时,主席曾设想把全体农民的生活包下来,这是目前的国力绝对做不到的,但是为了鼓励不生育,将终生不育的农民包下来是可能的,因为在每一个不育者身上所花费的那笔钱都至少可以减少一个新生人口(农村一对夫妇通常要生育两个子女,甚至更多),从经济七算是合算的。事实上,目前的“五保户”制度已经这样做了,但它无论在经济上还是观念上只能算是消极防守型的(可怜这些人),而不是积极进攻型的(奖励这些人)。同样花了钱,前者事倍功半(使人更加望而生畏),后者却会事半功倍申(使人羡慕这些人),至少在心理方面如此。
结论
这项调查旨在厂解目前我国自愿不肓者的现状,其中包括他们的社会成分,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原因,他们感到的社会压力以及对有关政策的看法和建议。
调查的结论是,自愿不育者无论在本人社会经济地位、教育程度还是在家庭背景都高于一般居民。他们之选择自愿不育生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排在前三位的原因先是对国家人口问题的担忧,其次是为了自己生活得更轻松一些,第三位的原因是自我实现。他们的选择在不同程度上受到社会舆论的否定,甚至遭到讽刺和打击,在物质精神两个方面均未得到鼓励。他们呼吁决策者特别是国家人口的决策者立即制定鼓励不生育的政策措施,为减轻国家日益严重的人门压力另辟蹊径。自7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了严厉的限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在国际上为某些必不可少的政策做着艰难的辩护。例如,美国曾因我国某些地区出现过强迫堕胎的现象停:给联合国人口基金会捐款以示薄惩,他们这种做法是出于西方的人权观念和基督教伦理传统(天主教尤其反对堕胎),对中国的人口问题缺乏设身处地的体谅。而令人惊异的是,我国政府一方面为控制人口增长做着十分艰难的努力,另一方面却在某些具体措施七(如住房分配等)对不结婚和不生育者采取实际上的惩罚措施,也就是鼓励生育的措施,这不能不使有识之士跌足扼腕。太西方国家之所以没有人口问题,甚至在西德、法国等国出现人口负增长这种令我们艳羡不已的现象,正是由于人口中有河相,一个比例的人不生育。如果我国能够采取有力措施鼓励处文于萌芽状态的自愿不育倾向,使之有一定程度的生长壮大,则集不但可以大大减轻我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压力,而且可望从根本上动摇国人心中几千年来形成的心理定式,即认为人人都必须结婚生?传宗接代,否则就会香烟断绝。这种心理定式正是目前人口爆炸的基本动因之一。如果人口中能有10的人(希望有更多的人)不再热衷于传宗接代,能够有不惜使自己这一姓氏在自己这—代断绝的勇气,或可为中闻的人口问题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在欧洲和日本,只有占人口极少数的贵族家庭才重视将本族的姓氏代代相传以致永远,而中闻却是赵钱孙李都怕断子绝孙(在中国“断子绝孙”是最可怕的诅咒八其实这些姓氏的传递有什么意义呢?如果能通过对不生疗这——生活的鼓励,使人们逐步摆脱传统心珂定式的束缚,使他们转变为更加看重个人现世的幸福,则不但有利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对中国人来说也是更加人道的展道路,即,使已经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生活得更轻松更富裕更美好的道路。
我们还应看到,除了生养儿女给人带来的天伦之乐以外,对目前生活在中国城市的居民来说,生育已没有绝对必要一一晚年生活来源有保障,大部分家务劳动都楚老年人可以胜任的。但是,城市居民毕竟只占人口的20,而对目前生活在农村的80中国人来说,生儿育女却还有若经济上的绝对必要性,这里面不仅包括丧失劳动力之后的晚年生活来源问题,还有由增加劳动人手扩大家庭势力这些考虑而产生的实际必要性。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宗接代的传统观念是从这种实际需要中衍生出来和抽象出来的,因此农村居民拋弃这一传统观念就比城市居民困难得多。我们极不愿承认,事实正像马尔萨斯所申指出的那样,只有战争、饥荒、瘟疫等残酷事变才能最终彻底畠解决人口问题,认为这一结论实在太残酷了。但是,貌似盲目河的生育冲动是有实在的经济原因的。我们在做出一切可能的努文力之后(其中包括一胎化、鼓励不生育和为终身不育的农民办老年保险等),或许只有等待全国人口的大多数能享有目前城市居民享有的老年保险这一点实现之后,才有可能使我国的人口问题得到彻底的解决。
1第八章婚外恋(1)
引
婚外性行为一向被视为比较严重的越轨行为,对它的制裁也比某些其他行为(如婚前性行为)更为严厉。在中世纪的欧洲,通j的男女甚至有被判死刑的,在这种惩罚中,对女性通常比对男性更严厉,如男子判绞刑,女子则要烧死。
对婚外性行为的研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人们有种种顾虑。顾虑主要来肖两个,一是社会规范的压力使当事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这种行为;二是怕配偶一旦知道后影响夫妻关系。这两种顾虑在中国比在两方国家恐怕还要高些,一则中国社会规范的力量十分强大,二则中国人还不信任社会研究对个人的绝对保密,闲而这一研究在中闰比在西方国家更加困难。尽管困难重重,研究还是要搞的,只是必须在研究方法上下功太夫,并在解释调查结果时慎重考虑上述因素的影响。这项研究包括三个内容:第一,人们对婚外性行为的看法河(态度),或说人们对这种行为的容许程度;第二,婚外性行为文状况,例如有多大比例的人曾经历过此种行为;第三,影响婚集外性行为的各种因素。
文献综述
对婚外性行为的态度
桑德斯等人的研究现,影响婚外性容许程度的因素有异性关系中的独立性、相对的自由选择程度和婚姻满意程度。
詹科斯对一种特殊形式的婚外性行为一自愿交换配偶及人们对这种行为的看法作了研究。他现多数人认为这种行为是越轨行为,并认为有这种行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婚前性行为、同性恋和卖滛行为。认为他们多为黑人、吸毒者、政治上的自由派和没有宗教信仰的人。
魏尔对婚外性行为持有宽容得多的看法,他以自己的研究为依据指出,人们直观地认为婚外性行为会妨碍婚姻关系,但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婚外性行为不一定会打扰婚姻关系,有时反而会巩固婚姻关系,原因是在婚姻关系中不能得到满足的需要找到了得以弥补的办法。在他看来,婚外性关系甚至可以是一种令人愉快的经历。在现代社会中,如果个人能够正枧下列事实就不必杜绝婚外性行为,即被配偶现以后可能产生的后果;离开原配偶的可能性;这种关系的存在并不毁掉而是加固婚姻关系的可能性。他的观点不仅在中国人听来像是奇谈怪论,不少西方人也是难以接受的。
婚外性行为状况及分类
汤姆森将婚外性关系分为三类:有感无性,有性无感;有感亦有性。他在澳大利亚做了一项随机抽样调查,调查对象中43的人承认—生中至少有一次婚外性行为。麦津尼斯在其专著《比朋友更进一步》中对以往关于婚外性行为的研究做了综述。这方面最早的权威当然是金西调查书。在金西样本中(40岁以下者),有过婚外性行为的在女性中占26,男性中占50。金西的后继者、印第安那大学性学研究所盖哈德博士以1980年的研究做出以下估计:美国有婚外性行为的人在男性中占60,女性中占35—40。在美国近期的一次全国抽样调查中(样本容量4000,男性),43已婚男性有婚外性行为,有此类行为的人曾征得配偶的同意,62的研究对象说,如果有机会及合适的人选,他们也会做出这种事。贝尔在澳大利亚26至50岁的女性中的抽样调查现,43的人有婚外性行为。1980年美国的另一项以职业妇女为对象的研究(样本容量为106000)结果是:在18至34岁这个年龄组中,50的人有婚外性行为;在35岁以上的年龄组中,这个比例高达69。2。
在美国东部社会学会1980年年会上,爱特华特提交了一篇论文,他指出:过去一向认为女性罾的生活态度是被动的、有受虐倾向的、以家庭为中心的和较少河主动性的,而他对40位有婚外性行为的、主张改变女性传统性角色的已婚妇女的调查提供了妇女形象的另一侧面。她们当中承认在丈夫和人中更喜欢人的占60,23认为无所谓,其余的更喜欢丈夫。在她们的婚外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是性。
2第八章婚外恋(2)
托洛斯特在70年代著文指出,关于婚外性行为的研究太少了,其实这种行为并不少见。他在瑞典做了一项2000人的抽样调查,现在到调查时为止的前一年中有过婚外性行为的人占5,其中男性比女性多。他认为自己的统计结果代表了此类行为的最低水平(因为有人不愿承认、比例如此之小是由于时间界限仅限于一年之间。
影响婚外性行为的因素
沃斯特等人提出“公平理论”作为导致婚外性行为的主要因素。这一理论认为,当人们现支出与收入不均等时则产生使之平衡的需要。同理,当人们现自己婚姻关系中的不平等时,则试图通过某种行为上的改变来恢复平衡(如受损害的一方改为较少付出);恢复心理平衡;解除关系。在婚姻关系中受损的一方容易卷入婚外性行为,以此作为求得平衡的宇段。
辛格等人现,能够对婚外性行为做出最佳解释的因素是婚前性容许程度。此外,宗教信仰程度与婚外性容许程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政治上持强烈自由派观点的人例外。社会阶级基本上不能解释婚外性行为。巴可斯泰等人的研究也证实了婚前性行为经乡历与婚外性容许程度之间的正相关关系。魏斯等人现另一因素——社区规模对婚外性行为有强烈的正相关关系。他们还注意到婚前性容许程文度、教育程度、婚姻幸福程度、婚姻状态及居住在城市还是乡村等因素对婚外性行为的影响。
在社会因素之外,还有人偏重于生理的解释。邦克在荷兰所做的项研究表明,在婚外性行为的成因上,男女没有重大区别,即主要原因为机遇和对追求新鲜刺激的需要;而男女之间最大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