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一两里远的溪边回来。
虽然在院子里开了小厨房,但毕竟是佛门净地,不宜杀生,她便出门山门,将几日前集市上买的||乳|鸽,到溪边洗剥干净,准备晚间熬了薏米粥给黛玉补养。
可笑她临出来时,黛玉还百般不忍,说道怪可爱的雏鸟儿,又何苦去吃它?当场就被紫鹃一通嘲笑,有些鸟儿养来玩的,有些鸟儿就是养来吃的,姑娘你要真这么着,便只能吃素了。
相处了有些时日,黛玉也渐渐习惯了这个心直口快,“变个人似的”紫鹃,只悻悻的白她一眼,就命燃了兽炉中的瑞脑,自顾坐到窗边抄写经文了。
紫鹃这会子想起,还觉得好笑。不过看着黛玉在自己悉心照料、调理下,面颊日渐丰润起来,也打心里高兴。
还有那位莲渡师父,也像是个有本事的,不知道给了林姑娘什么经书,只见她接连几天,就这么静静的抄着,倒也不再动那些伤心念头,心情好时,还会讲经文中的故事给自己听。
只她既然这般聪明,又为什么不做王妃做姑子呢,紫鹃却不大想得通。
她哼着越剧小调,步履轻快,不一会儿,莲花庵的山门就在前方。
忽然,听到一阵密集的马蹄声,视野中出现了四五个骑马的身影,都在山门前停下,并下了马。
庵门大开,远远望去,依稀主持慈渡师父,亲自领着几名有岁数的姑子,出了门迎接。
咦,莫非是来了极有身份的香客?紫鹃十分好奇,加快了脚步。
又靠近了些,看得更加清楚,一个白袍玉带,头戴四角方巾的男子,正和慈渡说话。
主持师父垂首合十,应答之间,神态甚是恭谨。
随行的四名骑士,俱是黑色劲装,并不进庵,而是分立在山门两侧,面向门外,按了腰间佩刀,威仪冷峻,宛如门神一般。
见紫鹃迎面走来,一名黑衣护卫立即大踏步过来,横臂将她拦下,告诫她不得上前,今日庵堂不接香客,闲人一律回避。
紫鹃虽有点儿害怕,还是叫了声军爷,说自己并非香客,而是住在莲花庵中的,又伸长了脖子,扬声呼唤慈渡师父。
那白袍人闻声,也朝这边看过来,恰好和紫鹃正正的打了个照面。
才瞅了这么一眼,紫鹃立马在心中啧啧称赞,《红楼梦》果然是个美男横行的世界啊!
那贾宝玉究竟长得怎样,自己是还没机会见着,但王熙凤的丈夫贾琏,还有日前在道上碰见的什么卫大人,都称得上是不折不扣的美男子,剧团里的那些个小生,跟他们一比,简直是弱爆了!
然而,如果跟眼前这位白袍男子放一处,又要相形见绌了。
这人年纪也很轻,最多不过二十三四岁,除了面如美玉,目似晨星,五官俊俏得无可挑剔之外,眉宇间更有一股迫人的贵重之气。
紫鹃纵不大把这些“古代人”放眼里,和他四目相对,也是心头凛然,不敢放肆。
白袍男子正是北静王水溶,他见一个十七八岁的女子,衣裳朴素,却毫不避忌的盯着自己,一双漆黑透亮的眼珠子,滴溜溜的直转,显得既天真,又狡黠,也感到些新奇,便问主持:“这位姑娘是谁,果真是住在庵里的么?”
慈渡忙回答:“回王爷的话,这位紫鹃姑娘,正是贾府林姑娘的贴身丫鬟。”
北静王听是自己请来贵客的婢女,哦了一声,挥了挥手,示意护卫莫要为难她。
护卫一躬身,给紫鹃让出道,自己退回到山门边上。
紫鹃本来就是机灵之人,看见马匹的障泥上,绣着“北静王府”的字样,便马上领悟,这个风度不凡的俊朗青年,多半就是莲渡师父先前的夫君,修建了这所庵堂的北静郡王了。
如今,自己和林姑娘都住在人家的屋檐下,还要仰仗他照拂呢,既然碰着正主儿了,可万万不能得罪了他。
她不着痕迹的深深吸了一口气,努力控制住突突直跳的心房,不让紧张、激动之色形诸面上,走上前去,在离水溶三四步之遥,款款地敛衽下拜,口称:“婢子紫鹃,请王爷千岁的安,方才鲁莽,惊动了王驾,真是罪该万死。”
她天生一副好嗓子,此刻有意道来,更加宛转动听,楚楚可怜。再加上多年练就的舞台仪态,这一拜,真是风动杨柳,说不出的娇柔曼妙。
水溶果然对她微微一笑,温和的说:“不妨事,林姑娘是我的贵客,紫鹃姑娘自然也是客,佛门之地,也不分什么王爷婢子,姑娘这就请吧。”
说着一举手,让紫鹃先进山门。
紫鹃做出更加诚惶诚恐的模样,不仅不敢进,还连退好几部,低了头,连眼皮都不敢抬:“不不,婢子怎敢占王爷的先,还是请王爷和主持师父先进。”
水溶见紫鹃颇识礼数,更多了几分好感,也不勉强她,说了句“请林姑娘无须见外,只安心在此静养,”,便转身进了山门。
那挺轩昂的背影,潇洒的身姿,连一贯评价男人只重实力,不重外表的紫鹃,也看得连眼睛都舍不得眨一下。
正文21第二十章
卫若兰奉命来到锦衣亲军衙门,议事堂内,穆苒正专注的翻看文牍,见他进来,只抬了一下眼皮,立马怔住了,指着他的面颊:“你这是怎么了?”
卫若兰苦笑,掩住自己的左脸面,他知道在那里,还印着半个微青的掌印,昨晚用药敷了半宿,今早起来,还是不大消退。
“莫要提了,被一个姑娘给打的。”卫若兰没好气的说。
穆苒是上司,亦是好友,因此并不瞒他。
“姑娘?”穆苒放下文牍,瞪圆了双眼,“能把堂堂锦衣卫千户给打了?还这么大的力道?”
他口中直抽凉气,心里想到了另一个“姑娘”,虽不曾动手揍自己,但敢在街头凶巴巴的大声骂人,比起让卫若兰吃瘪的这位,只怕不遑多让。
卫若兰更加尴尬,讷讷地说:“莫,莫要提啦,只是个误会罢了……”
穆苒却不肯轻轻放过他,故意把脸色一沉:“什么莫要提了?人家姑娘为何好端端的打你?莫不是你对她有所冒犯?是你一人所为,还是带了下属一道?”
卫若兰马上叫起撞天屈来:“指挥大人,这话是怎么说的?我确是惊吓了她的车马,可该赔礼的赔礼,该帮忙的帮忙,又算得什么冒犯?”
穆苒深知卫若兰品行端正,素不说谎,见他又气又急,也忍俊不禁:“罢了,看在你自向本指挥出首的份上,便不加责罚啦,坐吧,我这里还有要务和你商议。”
卫若兰知道他是开自己玩笑,悻悻的坐了,但垂首皱眉,似乎仍局促不安。
穆苒抽出一份文牍,正要交给卫若兰阅看,见他仍这般模样,略有些不满,便正色提醒:“既是私事,你人到了衙门,便该搁一边去!”
卫若兰左右为难的一会,从怀中取出一物,起身递到穆苒面前,问:“大人,可曾见过这件东西么?”
穆苒看了一眼,见是只五彩斑斓的金麒麟:“这不是你寻常所戴的……咦?”
话才说一半,穆苒便发现那只金麒麟,可不正好端端的悬在卫若兰的腰间,再一对比,果然一大一小,形状颜色也稍有不同。
“这金麒麟,你是哪里得到的?”
“是……我估摸着,是那位姑娘遗失之物,特拿来给大人瞧瞧。”
穆苒立马闭了嘴,用一种很奇怪的眼神盯着卫若兰,好半晌,才慢吞吞地问他:“你的意思是,我应该认得这东西?”
被穆苒一问,卫若兰也感到有点儿好笑。
他的这位上司兼好友,要论起品行才略,那都是上上之选,只性情略严毅了些,已经二十二岁了还未曾娶亲,也没听过他对哪家姑娘倾心恋慕,花街柳巷更从不涉足,自己拿了这显然是女子之物的金麒麟问他,确实是问道于盲。
卫若兰对湘云一见之下,就念念难忘,私心底下极想再见她一见,只他是世家子弟,教养良好,也看得出湘云是大家闺秀,再怎样也不敢唐突地问她家门、名氏。
现在能握住的线索,就只有两件,其中之一,便是这个金麒麟,他问了三两个好友,也都说不认得。
被穆苒抢白了一句,卫若兰脸一热,讪讪地收了金麒麟,只他犹自心怀希望,趁穆苒展开文牍之前,又斗胆飞快地问了一句:“那么,莲花庵,大人可听说过?”
“莲花庵?”穆苒还真抬起头,流露出惊讶的眼神,“你又打探这个做什么?”
卫若兰一听这话大有门道,喜不自胜,急急的追问:“这么说,穆大人是知道有这么个去处了?”
穆苒站起身来,身体缓缓的向前倾,眼睑微沉,目光更加收束、锋利,望定卫若兰,一字一字分外清晰有力:“莲花庵,是北静郡王的家庙,他先前的王妃在那里出家修行的。”
“北,北静郡王?”卫若兰半张着嘴,下巴开合的两下,惊讶得说不出话来。
他怎样也想不到,一只小小的竹篮子,能跟权倾朝野的北静王爷牵连上关系?
除了掌中的金麒麟,他还湘云马车翻覆的地方,拾到一只竹篮,篮底有一处小小的钤记:莲花庵。
或许,她是时常上莲花庵的香客?
可是,听穆苒这么一说,卫若兰又是暗喜,又是心惊,喜得是,总算获得一丝可能寻到那姑娘的线索,惊的是,既然莲花庵的北静王的家庙,莫非她是王爷的家人?
穆苒的话还没说完,他又进一步警告明显动了心思的下属:“卫若兰,你玩什么花样都好,可千万别给我在莲花庵惹事!”
“不不,大人误会了!”卫若兰连忙给自己澄清:“我,我只是想着,这金麒麟是贵重之物,总要还给人家才好……”
穆苒穆苒虽起了警惕之心,但暗地里,也认为这事颇为有趣。
认识这位姿容秀美,仪态翩翩的卫公子,已颇有些时日。他纵不像陈也俊等人,惯在花间樽前厮混,也称得上风流倜傥,还是头一遭见到他,为了个素不相识的姑娘,这样的犯起傻气来。
此时,其他僚属也陆续进来,穆苒不便再跟卫若兰拉扯这话题,挥了挥手:“这是你自己的事,只记得别失了分寸就好,谈正事吧。”
这次召集僚属商议,为的是下月北静郡王将奉命前往边塞巡视,皇上将扈从护卫的职责,交给了锦衣卫,除了路途遥远,仪仗、车马、随从、粮草,事事都需要仔细筹划之外,再有就是朝中复杂的局势,令穆苒不得不打点起十二分的精神。
正谈到要紧处,忽然当值的亲兵进来禀报,说是顺天府尹贾雨村大人求见。
穆苒心知是什么事,只表面不动声色,吩咐亲兵让贾大人厅上奉茶,自己暂结了此间公务,便去见他。
莲渡正在禅房内焚香抄经,小尼匆匆来报,说是北静爷王到了,她只好搁了笔,站在门边迎候。
适才在庭院外,主持等人就告罪不入,水溶独自走了进来,见到莲渡,迎面做了个揖,口中叫:“莲姐。”
见水溶仍一如往日在家,和自己相敬如宾的习惯,莲渡只好将他让进禅房,问:“这不过才几日,王爷怎么又来了?”
水溶略带了歉意说:“昨日朝上奉了皇命,要去宣大一线代天巡边,我这一走,只怕要有个半月一月的,故此先过来看看莲姐。”
“我已是出家之人,王爷本就不该常来,况且还要务在身,又何苦在我身上费时费事。”莲渡略略有些嗔怪。
水溶笑了笑,并不在意,转而问莲渡:“眼见天气渐炎热了,莲姐住在这里,可还习惯?”
“阿弥陀佛,心安之处,即是归处,有何惯不惯之说?”
水溶有些尴尬,干笑两声:“莲姐智慧,终非我辈俗人可及……”
慈渡也觉得,自己对北静王的态度,似乎太过“绝情”了些,见他这般模样,稍犹豫了一会,终究还是问他:“倒是王爷,边地苦寒,诸事不便,此行打算带了谁在身边照料?”
见她对自己关心,水溶也半是认真,半开玩笑地说:“将士们戍边辛苦,我此行是代天子宣慰,若带了姬妾去伺候着,可不是‘将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叫人寒心么?”
莲渡终于被他逗笑,又是疼惜,又是无奈的摇了摇头:“王爷勤勉往事,固然是好的,却也莫疏忽了自己,身边总该有个人日常照料着,于人情,于礼数,王妃之位都不应久悬,不知王爷心中,可有合意的人选?”
莲渡的眼中虽有关切,依然静如无风的平湖,水溶轻叹了一声:“莲姐离我不足百日,就要再立王妃,莫非我水溶真是那样薄情的人?”
莲渡外表平静,终归还未做到心如止水,听了这话,何尝不觉感动?只不得不断了水溶的念头,清晰的宣了声佛号:“阿弥陀佛,入了佛门,过往种种,便似镜花水月,皆为虚空,贫尼既已勘破,王爷也该就放下了。”
水溶低眉沉默了片刻,再抬头时,又面带温和的微笑,对莲渡一颔首:“我知道了,此事我心中有数,莲姐不必挂心。”
莲渡口中称是,心底仍不禁叹息,若说王爷的姬妾中,对他且敬且爱,知疼知热的,那陆曼兮也未尝不好,只她毕竟出身寒微了些,又是忠顺王府那边送来的,立她为王妃的话,终究是不妥。
唉,二十余年时光,自己都陪伴着王爷,眼见着他从聪敏顽皮的懵懂少年,长成睿智稳重的成熟男子,从外表看,他完美得几乎无可挑剔,可除了自己,再无人能体会他深深掩藏的寂寥。
在他的生命中,是否会出现一个令他热烈起来,快乐起来的女子呢?
水溶也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便信手翻动桌上的经文,问:“莲姐今日又抄什么经?对佛祖诚心固然好,也莫要太操劳了。”
他随意翻了两页,只见一排排整齐娟秀,却又笔锋飘逸的蝇头小楷,不觉“噫”了一声,流露出讶异之色。
莲渡就着水溶手上,看了一眼,随即释然,笑着说:“王爷不必奇怪,这是贾府那位林姑娘所抄录,我怎会有这样好的字呢?”
“莲姐过谦了。”水溶也笑了,“说起这位林姑娘,我方才在山门前,倒是先见着她的丫鬟叫紫鹃的。”
跟着便把如何遇到紫鹃,当做趣事说给莲渡听。
作者有话要说:俺是哪里写崩了么?这才要进入点儿荡漾的情节,点击就腰斩再腰斩……
正文22第二十一章
听北静王说得有趣,莲渡也不由莞尔,附和说:“是呀,林姑娘斯文娴静,她身边的紫鹃姑娘,却透着一股子精明麻利劲,大不同于寻常女子。难得她主仆二人相处极好,也亏了紫鹃照料,林姑娘倒比刚来时,瞧着还要好上许多呢。”
“看来,莲姐和这位林姑娘,也算得上是投缘了?”听莲渡称赞黛玉主仆,水溶也颇感欣慰。
总算,张道士荐对了人,又捧着黛玉手书的《妙法莲华经》,不掩眼中的赞赏之色。
一直以来,水溶的眼神都是涵澹、内敛,春光暖阳一般,即便是莲渡,也极少看见他一如此刻英华湛湛的目光,不觉心头一动。
“王爷,王爷?”
“啊,莲姐,什么事?”
“噗,王爷看得很是出神呢,既然王爷喜爱这部经书,就随身带着吧,托佛祖庇佑,此去边塞,定能诸事顺利。”
“不不,我只随便翻翻而已……”
被莲渡这么一说,水溶讪讪的有些不好意思,合上经书,放回了原处,又假装负手看窗外横斜的梅枝。
“王爷。”莲渡又走到他身边,试探着问,“您不打算去看看林姑娘么?”
“嗯?”她这一提议极为突兀,水溶也诧异的回过头来,“这是怎么说的?林姑娘虽暂时借居在这里,但我终究是外男,怎好去探望?只莲姐方便之时,代我致意问候一番就好。”
“这怕不妥吧,莲花庵是北静王府的家庙,王爷也算此间主人,若林姑娘不知道王爷来了还好,既遇上了紫鹃姑娘,再要不去,怕林姑娘要误会王爷拿大,或是未必乐意她住在这里呢。”
莲渡说得在情在理,对于这位身世凄凉,遭际奇异,离家索居,却又写了一手好字的女子,北静王多多少少也起了些好奇之心,只是他始终是个行事稳重,恪守礼数的人,纵然心动,仍破费踌躇。
莲渡待要再劝,忽然从窗外悠悠然飘来一缕琴声,时而清晰,时而飘渺,宛如微风中漂浮不定的游丝,在人心头上轻轻一粘,随即便消失无迹,徒留挥之难去的怅惘。
在这清寂的莲花庵中,几时有过如此美妙的琴音?
水溶和莲渡对视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中看出了惊讶。
水溶略略沉吟,继而摇头:“这曲调太过凄清了,佛门清修的比丘,便不该有这般心情……”
莲渡仔细侧耳倾听了一会,恍然大悟,笑着说:“这琴声是从后院子来的,想来是林姑娘闲暇了抚弄一曲,难得王爷也是知音人。”
水溶点了点头:“那就是了,我听张真人说起过这林姑娘的身世,她一个弱质女子,没了双亲,本来还依靠着舅家,现在又寄居庵堂,怎不叫她内心凄惶。”
莲渡忙劝他:“既然王爷也有悲悯之心,何不这就去瞧瞧林姑娘?”
水溶苦笑:“莲姐,不是我不愿去,而是这事诚然不妥……”
“有何不妥?王爷莫要忘了,林姑娘过世的父亲林海大人,是王爷叩头拜下的老师,即便只教了王爷月余,王爷和林姑娘也该有同门之谊,去探望一下自己师妹,有何不妥?若是顾着男女之防,只不用见面就好了。”
“这个……”被莲渡提到了过世的师尊,水溶心中更是感慨。
当年林海大人探花及第,新婚燕尔,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自己虽是顽童,一见之下,也是倾服不已,彼时林姑娘尚未出世,而转眼十余载春秋,恩师夫妇俱都英年早逝,林姑娘却流落到了自己的家庙,这莫不是冥冥中的缘分么?
莲渡见水溶神色似有不忍,便赶紧叫来翠儿,吩咐她去后院传话,说半个时辰后,自己和北静王爷就过去探望林姑娘。
翠儿已和紫鹃很是要好,听了这话,马上曳了裙子,欢天喜地地跑去了。
却说紫鹃回到后院,见了黛玉,也是说起在山门前,遇到北静王的事,又着实的将水溶的容貌、风度,如何和善的对待自己,给狠狠夸了一通。
对于北静郡王水溶,黛玉倒也不全然陌生,那年自己跟随贾琏,回扬州料理了父亲的丧事,回到荣国府后,多时未见的宝玉,立即献宝似的,将北静王所赠的鹡鸰香串珠,转送了给自己。
只因知道,这是宝玉以外的男子佩戴之物,故此掷还不取,还嗔怪宝玉不懂自己,语带讥讽的说是“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
当时眼中,除了宝玉,何曾还有其他男子?却没曾想,时不过两年而已,宝玉已另娶别人,自己却历经生死,零落到了这个“臭男人”的家庙……
不过,只看莲渡师父的性情、风仪,想来她的夫君,也未必就是个庸俗可厌的男子。
但在黛玉的心目,其他男子是好是坏,跟她是半点关系也没有,紫鹃自顾说得眉飞色舞,她也只淡淡的“嗯”了一声:“没事别倒王爷跟前去,免得失礼。”
紫鹃得意的说:“姑娘放心啦,我有分寸的,这些话,也只在咱们私下里嚼嚼,怎会到人前去说?哎,倒是莲渡师父忒可惜了,守着这么一位位高权重,又风流俊俏的夫婿不要,偏偏出家做什么姑子?他还时常的来探望,可见是个极有情的!”
黛玉听紫鹃越说越离谱,面颊微微泛红,低低骂了一句:“疯话……”
紫鹃冲着黛玉扮了个鬼脸,自提了花壶,到廊下浇花,她的心情挺好,嘴里不禁轻轻哼唱:
你是少兄弟没父母,
全仗你自定主意自张罗。
春风会吹老梨花脸,
光阴它轻轻在溜过。
天底下,王孙公子沙般多,
都是那,三妻四妾朝秦暮楚。
我是相敬如宾的见得少,
弃旧恋新看得多。
真所谓,万两黄金容易得,
难得知心人一个……
黛玉听得不甚分明,不禁问她:“紫鹃,你唱的什么曲子?”
紫鹃这才省悟,刚才唱的正是越剧《红楼梦》中,自己的一段唱词,平日反复练习搬演,到底是太习惯了,这没提防的,又从嘴边溜了出来。
她怕又勾起黛玉的伤怀,便敷衍着答话:“没什么,也不知道打哪儿听过的,就随便记了几句。”
说着赶忙又跑远了些,害怕黛玉再追问她。
黛玉只默默记了一句半句,在心中反复琢磨着,但觉“春风”、“光阴”、“弃旧恋新”、“知心人”,一字一字仿佛敲在心头,登时心旌摇摇,似喜似悲,几乎难以自持。
便走进屋,坐在瑶琴前,调了丝弦,慢捻轻弄,淙淙的古韵,便从她指间流淌而出。
黛玉抚了一曲《水云》,心境逐渐平复,又见窗外天色晴好,不想闭在屋里,太过沉溺于情绪,便捧了鱼食,要到放生池边戏鱼。
紫鹃见她出来,忙放下手里的活:“姑娘稍等一等,天虽是热了,但那边穿堂风大,还是再披件衣服去吧。”
她正要返回屋内取衣服,又见莲渡的小徒翠儿,一路叫着“紫娟姐姐”,跑进了院子。
“翠儿?有什么事么?”紫鹃见翠儿的脸蛋泛红,似乎很兴奋的样子。
“林姑娘,紫鹃姐姐,你们快准备一下,一会儿王爷和王妃,啊不,是我家师父,就要过来看你们了!”
“王爷?”莲渡是来过的,紫鹃倒不惊奇,可北静王要来,还真是吓了她一大跳。
她对此间礼仪未必尽懂,也明白北静郡王是极有身份之人,他的威仪自己是见识过的,听翠儿这么一说,登时紧张起来。
立在砌下的黛玉也是一怔,继而眉心浅蹙,垂了臻首,不太言语。
她纵然跟莲渡很是投缘,私心里也感激北静王收留自己,但她一贯不喜欢和人应酬,况且还是一个陌生男子,当下就有些不乐意。
翠儿还以为黛玉是害怕,殷勤地跑过来安慰她:“林姑娘只管放心,我们王爷虽说尊贵,却是极和气的,从不拿架子,我还听师父说过,他曾拜过姑娘的爹爹做老师,和姑娘就是师兄妹啦。”
黛玉微感惊讶,不知道翠儿说得是真是假,父母都去世的早,谁也没有对她提过这段渊源。
她这边仍在犹豫,紫鹃已忙不迭的把人往屋里推,口中催促:“姑娘快些儿进去吧,我听说这未出嫁的女孩子,是不能和外间男子照面的,就算是王爷,姑娘也别给他看低了。”
黛玉一时没了主意,只听凭紫鹃推自己进屋,按在床边坐下,又移过屏风遮住,手脚麻利的将书桌、琴台收拾清爽,再燃起一炉子瑞脑。
她刚匆忙的准备停当,就听见莲渡在院子外呼唤:“林姑娘,紫鹃姑娘,可方便么?”
紫鹃匆匆跑出院子,迎到北静王和莲渡跟前,才要下跪,被莲渡先了一步,将她扶住,温言劝说:“这里是庵堂,就不必太拘于俗世的礼节了,王爷说可是这样么?”
北静王和颜悦色点头:“正是,林姑娘是本王的贵客,自然用不上这些繁文缛节的。”
紫鹃忙惶恐的称是,将北静王和莲渡迎到了黛玉房门外,只听里头衣裳窸窣,想来是屏风后的黛玉站起身来。
正文23第二十二章
紫鹃才请北静王和莲渡安坐,就听见黛玉在屏风后起身,似乎是躬身行礼,声音轻细地说:“民女请北静郡王的安,王爷容留之恩,民女只不能面谢,还望王爷雅量海涵。”
她只简短了说了这一句,屏风后又没声音了。
北静王只觉得黛玉声音很是动听,宛如春风过耳,又似山中冷泉,柔和、清澈,礼数还算周全,却透着一股子仿佛难以亲近的孤寒。
他不由暗自喟叹,像林姑娘这样的身世、遭遇,纵然性子孤僻一些,也是难免的,当下也温言劝慰她:“姑娘不必多礼,是本王来得冒昧,扰了姑娘清静,莫要见怪才是,就请坐着说话吧。”
黛玉低低应了声“不敢”,小心翼翼的在屏风后坐了。
紫鹃见黛玉虽不热情,但总算不是拒人于千里之外,稍稍放了心,赶紧出去沏茶待客。
屋内静了下来,面对一个未必欢迎自己的陌生女子,水溶也不知该说些什么好,轻轻咳了一声,显得有点儿局促。
倒是莲渡和黛玉熟稔了,落落大方的说:“王爷得知同门师妹在此,一早便想来看的,只公务繁忙耽搁了。我知道姑娘早间闲暇,才冒昧不请自来,想来姑娘是不怪罪的?”
黛玉忙又道了声“师父言重了”,她听到“同门师妹”,心头微动,只不知来龙去脉,不敢乱认,犹豫了片刻,低声说:“我出生时便在扬州,十二岁上家父又过世了,他老人家在京师的过往故事,真是一无所知了……”
她被勾起对慈亲的思念,忍不住难过,说到后来,声音已是微弱得几不可闻。
水溶听莲渡将自己和黛玉的关系,说得如此亲近,本不大自在,但见黛玉如此,又越发觉得她可怜,于是恳切的说:“本王拜在令尊门下时,姑娘尚在师母贾夫人腹中,可惜不久林大人便放了外任,本王只承他教导一月有余,但令尊的风仪人品,本王很是拜服,至今仍难以忘怀,如今见了姑娘,也算聊慰对师尊的忆念。”
他虽是为了安慰黛玉,但这一番话,倒也出自肺腑,绝不伪作,娓娓道来,听在黛玉耳中,也能体会到温暖和诚意,又站起来深深一礼:“多谢王爷。”
莲渡像是想起什么,笑问北静王:“对了王爷,我记得你幼时的窗课,应该都还留着吧,回头仔细拣拣,或许还有林大人当年亲手批改的呢,不妨拿了来,给林姑娘瞧瞧。”
她故意说笑,为的是不教黛玉再伤感,说得北静王也笑了起来:“只是我当时顽劣,不肯用功读书,白费了令尊的教导,只怕窗课拿了来,也只能给林姑娘取笑。”
黛玉听他二人说得有趣,也不觉在屏风后抿了抿嘴,情绪也略略放松了些。
这时紫鹃沏了茶上来,分别捧给北静王和莲渡,口中称谢:“多亏了王爷和师父,这莲花庵是个好地方,住在这里事事自在,姑娘精神好,胃口也好,可见着一天天好起来了呢!”
她这一连串的好好好,固然一半为了奉承北静王和莲渡,另一半,倒真是发自内心的为黛玉高兴。
莲渡“噗”的一笑,打趣紫鹃:“要我说,林姑娘要好,你这嘴里手里都伶俐的丫鬟,定是头号功臣,只再要出去的话,最好请了老成的师父陪着。”
紫鹃被她说破了行动,不好意思的一吐舌头,溜到屏风后,把茶递给林黛玉。
作为来自二十一世纪,又独自在社会上,摸爬滚打过几年的女孩子,紫鹃深深的知道“人脉”的重要性。
荣国府里的老太太、老爷、太太,就算也疼爱黛玉,但跟宝玉、宝钗一比,总是差了一等,如果姑娘能得到北静王和前王妃的喜爱,传到那些人耳朵里,必定也会更看重林姑娘。
再有一层,紫鹃也不大敢拿定,偌大的贾家,真的会依着《红楼梦》的发展,最终败落下去,乃至于被抄家么?
林姑娘南边已没了亲人,万一贾家也完蛋了,她还能依靠哪一个?总不成真的剃度了,到这庵堂里来做姑子?
在这个世界里,女孩子再有本事,能施展手脚的空间,也只有宅门内,巴掌大的地方,而且还都得靠了男人,琏二奶奶那么厉害,也不外乎如是。
紫鹃相信,自己就算穿不回去,也能车到山前必有路,可林黛玉就不同了,最好趁着贾家还没有败落,给她寻一个能依靠的“下家”,最好像这个突然冒出来的“师兄”一样,有权有势,脾性又好的……
慢着!男人十之七八都靠不住,就算剩下的那两三个瞅着好的,也要仔细了考察才是,否则林姑娘再要受一次情伤,只怕就要死彻了。
主意打到这里,紫鹃不知不觉,又从屏风边缘溜出一线目光,正好瞥见北静王温润沉静的侧脸,才露出半个会心的黠笑,就被黛玉觉察,一扯她的袖子,嗔怪地瞪了一眼。
水溶和莲渡同黛玉闲聊了一会,嘱咐她有难处只管开口,千万莫要见外,复又交待紫鹃照料好姑娘之后,便告辞离开了。
穆苒和僚属商议完毕,将扈从事宜桩桩件件,都仔细分派清楚,确认职责之后,又勉励了类似诸君务必齐心协力,戮力王事之类的话,这才各自散了去。
他叫来亲兵,问顺天府的贾大人可是回去了,亲兵说还在厅上候着呢。
一个多时辰过去了,贾雨村还没有走,这么好的耐性?这倒挺出乎穆苒的意料,看来这桩公案,是非要拉扯上自己不可了?
他现在心头惦记的第一要事,便是护卫北静郡王代天巡边,但既然忠顺王和顺天府,定不肯放过自己,于公理上也难以推脱,干脆就速速解决了吧,省得烦心。
做出了决定,穆苒便起身整了整公服,快步往前厅那边去了。
他才到台阶前,便有军士中气十足的吼了一声:“指挥大人到——”
贾雨村正又心急,又无奈的喝着冷茶,听到这一嗓子,赶忙放下茶盏,站起身来,垂首恭候穆苒进来。
果然听见靴声哔哔,一个高大健硕,英俊冷峭,身着三品武官服色的青年男子,阔步踏了进来。
贾雨村心知这必定就是穆大人了,自己品阶较他为低,便主动快步驱前,深深的对着穆苒兜头一揖,口称:“卑职顺天府贾雨村,见过指挥大人。”
穆苒淡淡的说:“贾大人请坐,有什么事但说无妨,客套的话就一例免了。”
贾雨村心里一个“咯噔”,心道“铁四郎”的诨号,还真是名不虚传。
他和穆苒未曾谋面,但不止一次的听同僚说起,这位穆大人最是难惹,若犯了事在他手上,任谁说项都不给情面,平日里又不喜欢交往应酬,当真是铁心铁面,水米不进。
这不,初次见面,才一开口,就把贾雨村堵得不敢废话,慌忙告罪落座,在肚里先斟酌一番,才万分谨慎的开口。
“半月前,顺天府接了个民妇周赵氏的状纸,告的是皇商薛蟠,借酒滋事,打死了她的丈夫。下官不敢怠慢,先将疑凶拿了,又将相关旁证叫来讯问,奈何口供全对不上,或咬定是疑凶打死了苦主,或说当时场面混乱,周某是谁打死的,到头竟也说不清。”
贾雨村一面说,一面偷觑穆苒,见他面色沉毅,虽不和善,却也没啥异样,于是胆气壮了些,继续说:“苦主一方又说,当时锦衣卫的穆大人,以及提刑陈大人诸位,也是在场的,陈大人已赴任福建,下官职责所在,也只好不揣冒昧,斗胆向穆大人问上一问,可有此事么?”
穆苒倒是很爽快的点头:“不错。”
贾雨村大喜,忙追问:“那,那公堂审理之日,穆大人可愿拨冗,到堂上来作证么?”
穆苒反问:“作证可以,只贾大人希望我怎么作证?”
他问的古怪,贾雨村也是一愣,讷讷的说:“下官怎敢影响穆大人,堂上作证,自,自然是,是实话实说了……”
他宦海沉浮,早已是官场老手,深知忠顺王府和赵顺儿的意思,否则按现有的证供,至少判薛蟠一个误伤人致死,三两年流刑,几万两赔偿,定是跑不掉的,为什么偏要攀扯了穆苒?
贾雨村一眼就能看透,周某定是薛蟠打死无疑,只他背后还有贾府,只要穆大人出面作证,指认薛蟠就是凶徒,这就是铁案,莫说贾府,就算比贾府更大的势力,也不好再干预。
此外,还有更深一层的用意,朝野上下都知道穆大人的性子耿直,是断不会说谎的,他这一出头,至少表面上看,是和忠顺王府站在了一处,这对于朝中各派势力而言,真是太微妙的变化了。
“那好,到了开堂审理那日,贾大人只差人来提我就是了。”
“啊?不敢不敢,实是有劳大人了。”
“我这里正事多,想来贾大人衙门里也忙,就不留大人喝茶了。”
“是是,下官不敢耽误大人的公务,这就告辞了,告辞了。”
贾雨村得到穆苒首肯,总算是把这颗烫手山芋抛出,笃定了将来怎么判罪,都依凭穆大人的证词,他说是?br/>